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核工业仍然大而不强
自“两弹一艇”成就以来,我国核军工技术发展缓慢,对标世界强国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核军工技术,总体上还相对落后。例如,在西方媒体的评论下,中国核潜艇通常意义上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曾一度被美国媒体形容为“水下拖拉机”。技术进步往往是一个组织性和体制性的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如何更好地提升我国核工业的创新能力,我们不妨从美国发展核军工的历史经验中寻找线索。
“借助外部创新资源”,是美国核军工技术独霸天下的制胜法宝
美国的舰艇核动力反应堆技术,基本上是在西屋公司和通用电气(GE)公司两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发展的。二战结束后,西屋公司成立了核能开发部门,进入核动力技术领域。1948年,西屋公司获得了贝蒂斯原子能实验室的运营管理权,选择压水堆技术方向。最终,在海军和几个国家实验室的通力合作下,S2W压水反应堆成功应用在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上。
与此同时,通用电气公司也不甘落后,获得了类似的军工合同。1950年,通用电气公司开始研发以液态金属钠为冷却剂的潜艇反应堆,并应用在了“海狼”号核潜艇上。195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S5G自然循环反应堆的基础上,进行功率放大和性能改进,开始设计新型反应堆装置,在西米尔顿建造了S8G陆上模式堆。
可以看出,美国核动力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根植于深度的军民融合,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通过引入开放性竞争避免行业垄断。军工相对开放的环境,让高质量、优品质的民间社会资源充分参与其中,反过来也大大促进了军用技术的发展。
以目前美国正在研发的“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为例。虽然该项目是由通用电船公司负责整体研制和建造的大型军事项目,但是参与方不仅包括美国国内的大学、研究单位和军工公司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还包括英国的国防部、BAE系统公司、巴布考克海事公司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等。
再例如,美国打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早在1961年开始服役。这个时间点着实很惊人,而美国也的确有自己独特的成功经验:核航母研制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美国开放了产业链,进行广泛的军民合作。从企业号核航母开始,到尼米兹级,再到福特级核航母,竟然全部由一家私人造船厂,即美国规模最大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建造,其也是目前美国唯一能够建造核航母的造船厂。研究人员发现,美国军民一体化的核工业体制,善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营造开发竞争的环境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打破封闭的体制,甩掉勒住创新的枷锁
综上,美国核军工的强大源于其管理体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整个社会的创新力量。而反观我国核工业体制,整体上还是偏向于封闭保守的,存在民参军门槛高以及社会创新资源长期被拒之门外等问题,导致我国的核军工技术迟迟难以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