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核医学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6.1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61.5亿元。从早期筛查帕金森到肿瘤、癌症治疗,核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发展学科距离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很远,但又很近,可以在不经意间改变人们的生活。
目前我国的核医学也是发展了几十年了,但是和国际上还是有挺大的差距。2017年的数据是:中国的核药大概是全球的7%。
据了解,在5年前或者10年前谈核药,尚且没有一个核药来自国内自主研发。
“但这几年我们国内进步非常快,有很多药在基于三期临床,以前我们要研发一个核药,按中国的技术力量是不可想象,根本就没有这个技术力量,但是最近几年,我们医院就引进了专门做放药的人才,使得我们有技术力量,从源头研发,我本人也去美国专门去学放药,现在就是基于学习回来的一些经验,还有跟像GE这样的企业合作,基于这些基础,在国内建了一套放药的研发体系。”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主任张祥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目前国内的放药发展非常快,中国有中国的优势,一些龙头大三甲医院自己有设备、有技术力量、有人才梯队,自己管理相关领域,国家也从政策方面给予很多支持。
不过据了解目前核药发展最快的仍然是欧盟,欧盟的核医学相关新药上临床是医院自己管理的,不用到药监局去备案,目前我国的政策也是如此,近几年中国的放药发展也十分迅速。而在此背景之下很多资本已经开始率先布局设备的投放,挖掘潜在市场。比如目前已和国内多家顶尖医疗机构达成核医学领域合作的GE医疗,其“One MI分子影像一体化临床科研解决方案”,即“One MI生态”,就是面向核医学发展而生的。
01 由来已久的核医学
核医学的诞生和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突破史。1874年,药剂师Morten Nyegaard发现核素,Nycomed在挪威奥斯陆成立。二战期间,一家公司在英国小镇Amershsam收购了一处厂房,其设备负责人在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间镭精炼实验室,这间“战时工厂”就是GE医疗分子影像的前身——Amersham。此后Amersham更名为“放射化学中心”,并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到1966年代后期已初步成为全球医疗诊断和生命科学产品生产的领导者。1999年,Nycomed和Amersham合并,2003年被GE收购。至此,GE医疗开始逐步成为业界唯一做到设备、药物和平台等全覆盖,多学科诊疗全周期的厂商。
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精准医疗的精髓就是“个性化”+“靶向”,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应用到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而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的核心,则是各种基因、蛋白、代谢分子构成的“靶向”分子探针(即“核药”),与疾病的起源、发展、归化和个性化差异息息相关。如果把核药比喻成一颗由“弹体”与“弹头”组成的“巡航导弹”,以18F-FDG为例,FDG就犹如“弹体”,利用了葡萄糖代谢的特点,大量聚集在肿瘤细胞内,“弹体”可以在人体内自动导航,去到特定的细胞,不同的核药进入不同类型的细胞;18F-FDG中的18F就犹如一颗发光“弹头”,当在特定细胞聚集后,发出180度的γ光子,被PET(成像设备)所接收。
中国的核医学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分子探针(“核药”)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能用于临床的种类在过去近20年里进展不大。由于放射性核药探针的特殊性,目前国内还缺乏足够强有力的技术转化和临床化平台。
“十四五”开局,国家对医疗大健康事业发展倍加关注和投入,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一步。而核医学的发展,是这个重要一步的关键转折点:更早期发现疾病、精准诊断疾病、全程评估疾病治疗情况、真正进入精准医疗。
就癌症而言,很多癌肿本身很难早期发现,一旦有了临床表现,其分期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早期治疗。中国是癌症发病大国,每年约430万癌症新发病例,像肺癌、乳腺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通过微创治疗,无论是经济负担、还是5年、10年预后的生活状态,相较于晚期治疗而言,差别都是非常巨大的。早一点、再早一点发现病灶,尤其是精准定位原发病灶,是核医学相关产品所有能够做到的。同时,核医学相关技术可以对肿瘤进行非常有效的TNM分期,更好的指导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这是非常意义的。
除了肿瘤疾病,核医学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着无法替代的意义。以神经退行性病变——阿尔兹海默病或帕金森病为例,出现临床症状后,一方面存在不小的鉴别诊断困难,一方面治疗相对偏晚。而核医学的成像方式可以在类似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前几年,甚至十几年进行确诊,从而可以更早的临床干预。在心血管系统,核医学在血流灌注、代谢成像、斑块分析等方面也非常有意义,可以将疾病的准确诊断提前再提前,更好地指导治疗。
02 核医学可以针对哪些疾病提前诊断?
精准医疗的核心是围绕分子标记物来进行精准诊断、精准的治疗、精准的愈后,而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是来检测这些分子标记物,而且是目前最可靠、最方便一个手段,如果用得好可以解决很多涉及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重大疾病诊治。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主任张祥松向21新健康表示:“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大家提到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在我们国家发病率是很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一般基层医院缺少具有相应临床诊治经验的专业医生,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比如诊断为抑郁症。”
据他介绍:“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帕金森病患者,误诊为其他疾病前后治疗了6年时间,在很多医院就诊过,其中也不乏三甲医院,这个过程当中病人非常痛苦,治疗花费很大,还有医疗资源的浪费。其实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就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通路受损,我们核医学就有检测多巴胺神经功能的探针,可以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症状之前10~20年通过核医学显像检测到患者多巴胺神经功能是否受损,如果能够早期发现、诊断的话,后面的很多问题,包括浪费的经济和社会资源都可以避免。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突显核医学诊断优势的例子。”
此外,还有一种病叫软骨病,骨骼容易变形,并可出现骨折,其中有一类软骨病是肿瘤引起的,这种肿瘤会导致骨头的软化。
“我们接诊过一个患者病人,38岁的一位男性,他就医经历已经有7年,但是做检查的时候是他的太太推着轮椅过来,30多岁正值壮年男性已经不能走路了,骨头软化不能站立。这种肿瘤体积都非常小,查出来的时候也就是3、4个毫米,位置也非常隐秘,单纯靠常规CT、磁共振检测非常难,这种肿瘤一般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增高,进行核医学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检查,就可以检测到这个病灶,把肿瘤病灶找到,因为肿瘤体积很小。临床医生可以不用开刀手术,直接用超声消融的方法可能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一旦把这个肿瘤破坏掉,患者一到两周就可以站立。”张祥松向记者说道。
而关于核医学对于高危人群筛查的价值,更适合用帕金森这种疾病来举例。
据张祥送介绍,现在检测帕金森方面的技术已经是非常成熟,可以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提早发现,可以在出现症状前10到20年就提早发现。
“帕金森症有一些是散发型的,有一些是遗传型的,我们做过一些实验,如果没有任何症状、只是一个遗传型的易感基因的携带者,通过多巴胺神经显像可以检测到有没有多巴胺的神经受损,所以一些有家族疾病史的高危人群想要看自己有没有帕金森风险,做这个影像检查是可以提早发现的,目前技术已经是非常成熟,在华南这个地区、到目前为止主要是我们中山一附院在做,但是逐渐很多医院也已经在开展。而且,不光是筛查,从筛查、确诊到疗效分期,核医学技术都是非常有优势。”张祥松介绍到。
03 核医学治疗如何运用?
在治疗领域,甲亢诊治是核医学最早、最经典的一个应用领域,即甲亢的同位素治疗。
甲状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产生甲状腺素,甲状腺素里面有三碘甲状腺素和四碘,这是普通的碘,我们用的同位素的碘是有放射性,放射性的碘一个是诊断用,一个是治疗用,所以现在甲亢治疗基本不用手术。
据张祥松介绍,尤其是广东地区,大部分在中山一治疗甲亢的,也不用去内分泌科进行药物治疗;在欧美首选是碘131治疗,现在通过核医学技术可以做到像外科一样控制甲状腺肿大,通过碘131能把甲状腺切多少,可以精确到让你的甲功变成正常的,既不甲亢也不甲减,帮你切得恰恰好,这是最经典的核医学治疗。我们做甲亢治疗有超过60年的历史,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而且现在核医学发展非常快,同位素疾病的治疗发展最快是在肿瘤领域。
其中发展很快的是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影像检查用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治疗用的。
治疗用的发射的核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β射线,还有一种是α射线,我们做甲亢治疗的就是碘131,它就是产生的β射线,这个是治疗用的,同时它又能产生伽马射线,这是成像用的。
目前核医学的发展趋势是“诊疗一体化”,不管是成像用核素,还是治疗用,都是靶向的,进入人体内就如同导弹,精确制导到疾病部位成像或进行治疗,比如碘131,就是自动跑到甲状腺部位,其他的疾病也是一样,有专门可以靶向到它那种肿瘤的属于它的碘131。这种治疗的前景广阔,此外核医学在基层的应用也是指日可待。
正如GE医疗中国核医学业务总经理高伟所言:“基于核医学技术和设备构建的分子影像中心,对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打造县域医疗中心来讲,意义非凡。比如从肿瘤治疗来看,TNM分期是国家卫健委《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中十大目标之一,核医学科构建的分子影像精准诊疗能力可以明确肿瘤的TNM分期、指导治疗和效果评估。对于县级医院和三四线的地级市中心医院而言,能够极大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本文首发于21新健康(Healthnews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