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医院在武汉排名前列,有多个院区,日常开放床位5000多张,年门诊量达到500多万人次左右。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李明蔼所在的医院正在武汉市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和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名单中。
疫情下的放射科
1月初,李明蔼还领着寒假回家的妹妹出门玩,但局面在新年前就急转直下了。“过年之前,医院收治的疑似病人越来越多,(不久)我们也接到了取消春节假期的通知。”
28日,该院关闭了急诊和发热门诊以外的普通门诊,设置发热病区。“防护措施更加严密,医院氛围越来越紧张。”他回忆道。
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李明蔼的工作是为不能离床脱机脱氧的重症患者进行床片X光检查。每天,李明蔼都要首先要给移动式X射线机进行消毒,穿戴好防护服后将射线机推到隔离病房,给之前提交检查申请的病人进行检查。
除了移动式X射线机,李明蔼所在的院区有两台固定CT仪器,一部供没有症状的患者使用,一部供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使用。据他估算,一个病人的CT检查平均需要3-5分钟,即便机器和人一天之内不间断地工作11个小时,至多也就只能检查200人。可以想象,在最初疫情爆发的高峰期,仪器、李明蔼以及他的同事们往往是满负荷工作。
但李明蔼的状态不差。也许是因为2003年目睹过同样是医生的父亲参加SARS防疫战的过程,他并没有过多的惊慌。“心态一直很好,就是正常的工作休息。”
李明蔼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放射科医。非典期间,李父的工作内容也是为非典患者拍摄X光片。据李明蔼父亲回忆,SARS在成像上更好判断,潜伏期间不具备传染性,而当时武汉也不是重灾区。
但这一次,更棘手。
CT影像的插曲
CT影像,一种进一步对病人作分层X光检查的影像学技术,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的重要插曲。2月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发出将CT影像纳入新冠筛查依据的呼吁,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也将执行CT检查的放射科推向了前台。
在2月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诊断标准一栏增加了以影像学作为标准的“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表现上增加了胸部影像学的描述,以加速收治病人。
而李明蔼所在的医院在临床判断上领先于《诊疗方案》的调整。“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以核酸试剂盒检测和胸部CT平扫检查为主进行诊断。试剂盒经过改进升级,准确度越来越高,加上CT的图像结果,基本上可以很准确的判断出患者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李明蔼如是说。
李明蔼介绍了他们对新冠肺炎的诊断程序:如果核酸检测为阴性,CT影像中没有相关表现,则基本可以排除;如果检测为阳性,CT影像又有所表现,则基本可以确诊。
核酸检测和CT都是必要的,李明蔼说。CT作为一种基础检查手段,在绝大部分疾病的检测上都有运用,而新冠肺炎的成像特征又与一般肺炎类似,难以区别。而核酸试剂则因为厂家与生产标准有出入,会出现阴阳不定的情况。率先呼吁加入CT检测的张笑春医生在接受“丁香园”采访时也曾提到:“试剂盒由于研究时间紧迫很难尽善尽美,加上核酸检测需要采样,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不过,2月19日发布的第六版诊疗方案中又删除了“临床诊断病例”,重新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据专业人员解释,这是因为当时核酸检查在时效上逐渐跟上了,能及时给出结果。
穿上防护服
只要是上班时间,李明蔼就会一直穿着防护服。
先穿上普通的白大褂,然后在外面套上一层手术衣,再穿上防护服。里外三层之下,整个人的行动和散热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李明蔼说:“不存在难受吧,习惯就好了。”
防护服对生理造成的困扰不只是不舒服。因为防护服资源有限,“一天就一套”,穿脱又非常麻烦,李明蔼和他的同事大多数会选择在家吃完饭再来上班,或者下班回家吃。这意味着,很多人会从穿上防护服开始一直干到脱下防护服,中途不吃饭,也不上厕所。
脱下防护服,李明蔼也是封城之下一个普通市民。虽然疫情期间市内所有的公共交通关停了,不过医院提供了班车,建了顺风车群,加上社会上爱心车的帮助,他和同事们的上班基本没有问题。除了通行,李明蔼还收到了社会各方面捐助给医院的“爱心菜”,而医院附近的超市也会特意对医护人员定时开放。
3月,李明蔼所在的医院送走了前来支援的外地医疗队,其他门诊也相继恢复。
4月初,武汉解封,市内交通恢复,店铺商场陆续营业。
疫情的阴影正在慢慢从这座城市中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