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处码头,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土壤进行采样。工作人员拿着土壤采样手持终端,将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点位情况等信息录入设备后,这些数据便实时传送到广东省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广东省土壤监测多项创新成果中的一项。
广东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监测与重金属溯源重点实验室在5年时间里,建成广东省生态环境土壤样品库和土壤重金属同位素实验室华南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等,从土壤样品采集及制备、土壤污染源解析,到土壤预警平台建设,实现对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为广东省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位素实验室实现土壤诊断精准化
在对土壤进行全面“体检”后,下一步就要对“患病”土壤进行诊断。
广东省监测中心不止满足于掌握辖区内土壤污染分布情况,还致力于摸清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其贡献率,做好土壤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土壤监测方法和土壤重金属源解析方法,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建立起全国第一家土壤重金属同位素示踪监测实验室。这是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内,构建土壤污染源解析体系的一次创新尝试。
“以金属铅Pb为例,不同铅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其组成只与源区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有关,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其各同位素比值基本不变,而受不同人为源的影响,铅同位素比值呈现不同规律的变化。因此,铅同位素的不同比值可以很好地起到地球化学‘指纹’作用,从而有效判断不同污染物的来源。当某个地块发生污染时,在同位素实验室测试污染土壤和可能污染源Pb204、Pb206、Pb207、Pb208的组成,就可以分析出污染土壤重金属铅与污染源的关系,为土壤污染防治及执法部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谢志宜介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和广东省环境保护科技专项等支持下,实验室研发的多种定性与定量重金属源解析技术,解决了识别典型区域重金属来源的多样性及同源性等科学技术难题,并将这一先进成果应用于重金属综合整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