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新闻
近日,JINR(联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实验室传来喜讯,该实验室员工Yuri Nikitenko、Evgeny Kolupaev和Valery Zhuravlev共同成为一项关于在环形中子储存环中脉冲注入和锁定中子方法的专利作者。该发明聚焦于提升封闭空间内中子密度与停留时间的技术手段。具体而言,在通过脉冲源向注入区域注入中子的过程中,利用电磁铁在储存装置侧壁生成磁场。当中子成功被锁定于储存装置内部时,于中子源脉冲间隔时段移除磁场。电磁铁的布置方式经过精心设...
2025-04-10
带有标记诊断系统的 GDL 方案。由 E. Soldatkina 提供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G. I. Budker核物理研究所(INP SB RAS)的专家开发了一种新型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用于控制受控热核聚变(CTF)实验中的等离子体的开放式磁系统的能量损失。相关研究在GDL(气体动态阱)装置上进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中捕获的能量有20%到40%会在磁场中损失。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上。GDL设施是INP SB RAS独特的研究综合体长...
2025-03-24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G. I. Budker核物理研究所(INP SB RAS)的专家开发了一种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用于控制受控热核聚变(CTF)实验中的等离子体的开放式磁系统的能量损失。相关研究在GDL(气体动态阱)装置上进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中捕获的能量有20%到40%会在磁场中损失。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上。带有标记诊断系统的 GDL 方案GDL设施与其他三个开放式陷阱——KOT(紧凑型轴对称环面)、GOL-NB(波纹...
2025-03-21
红外激光产生电子束,而光学激光则用于对由此产生的不稳定性进行成像。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近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首次成功拍摄到罕见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现象,捕捉到高能电子束形成意大利面条状细丝的画面。这一发现为等离子体粒子加速器和聚变能研究提供了重要见解。等离子体是一种超热的带电粒子混合物,当粒子流发生变化时,会出现不稳定性,导致一些粒子聚集成细丝。这些细丝会产生磁场,进一步破坏等离子体的...
2025-03-10
物理学家通过一项创新实验,成功推断了地球内核边界的温度,这一成果对于理解地球磁场等重要地球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
2025-01-09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取得新进展,其子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完成首轮测试实验,最大测试电流达到稳态48kA。实验结果表明:该设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成为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件最完善的大型超导磁体动态性能测试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目标是建成大型超导磁体及实验系统,开展针对未来聚变工程堆运行工况下,超导中心螺管磁体强电磁场、高压快速变...
2025-01-08
由中核集团牵头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回顾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分析研判当前核聚变发展形势,科学谋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共同凝聚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发展“强磁场”。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2024-12-28
G.I. Budkera SB RAS(BINP SB RAS)的科学家们在RESIN安装中改善了等离子体的限制,他们采用了一种螺旋磁性开放式陷阱。这种开放陷阱具有线性结构,等离子体被磁场限制在其中,但磁力线并非闭合,因此等离子体可以沿磁力线流出。为了降低纵向颗粒损失,科学家们巧妙地组合了不同类型的磁塞,特别是短塞,它在多镜部分产生了螺旋磁场。这种螺旋场将等离子体从边缘重定向到装置中心,而磁塞的组合则有效防止了等离子体的大量流出。研究表明,组合使用的...
2024-12-26
俄罗斯以 G.I. Budker SB RAS 命名的核物理研究所发表文章成功创建了尖点离子源的原型,即具有尖状磁场结构
2024-12-26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的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获悉,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脉冲星是转动很快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它是最致密的天体之一,有极高的密度、极强的磁场和极强的引力,被公认为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超级...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