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公众科普

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获新突破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好、无辐射损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近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经过持续攻关,成功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该技术最大优势就藏在它的名字多核里——它不仅能检测常规磁共振能看到的氢,还可以检测到磷、钠、氙等多种原子核,突破了传统磁共振单一成像维度,为疾病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视角。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疾病诊治提供全新手段通过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 01-17  
头条

核能安全所在纳剂量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核能安全所科研人员在构建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纳剂量学模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2-21 公众科普

利用医学“核弹” 实现精准抗癌

放射性核素能不断“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射线(粒子),成为临床上击杀肿瘤细胞的有效武器 2025-02-20 核医学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NIF光学元件回收循环:持续创新与保护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如同一辆始终在极限状态下运行的赛车,其光学元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整个长达近一公里的光束线中,数以千计的光学元件(许多为40厘米见方)负责激光的放大、传输、反射、波长改变和聚焦,以实现高达2.2兆焦耳的激光能量。据光学与材料科学项目主任Tayyab Suratwala介绍,NIF的运行能力、发射次数、发射功率和能量,都与光学元件的回收、翻新和重新安装速率密切相关。这一被称为光学回收循环的过... 2025-02-19 公众科普

国际原子能机构助力斐济回收废弃镭-226 用于癌症治疗

斐济,这个拥有近一百万居民的岛国,也面临着管理几十年前活动产生的废弃密封源的问题。为此,斐济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球镭-226管理倡议,并请求支持回收和运输约205毫克的镭-226。这些镭-226储存在两个旧钢桶中,已在一个没有屋顶的场所存放了十年,遭受了严重腐蚀。 2025-02-19 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物质

食品欺诈行为与核科学检测方法

欺诈者已经悄然进入利润丰厚的全球食品市场,并开发出一系列欺诈手段来欺骗消费者以牟取利润。这些方法包括:模仿某些食谱或品牌生产假冒食品;在食品中添加未声明的材料;一系列欺诈手段来欺骗消费者以牟取利润;隐瞒劣质成分;以及错贴标签。食品欺诈行为不仅影响消费者的钱包,损害国际贸易,还可能危害公众健康和安全。食品欺诈可以定义为任何为了经济利益而在食品产品的身份、质量和成分方面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鉴于这些行为的隐密性质,计算... 2025-02-16 公众科普

核技术与蓝碳

蓝碳是指海洋捕获并封存在红树林、盐沼地或海草床等植被覆盖的沿海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在这些蓝碳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在沉积物中封存并积累。这些海洋栖息地分布在沿海,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面积约 5000 万公顷,几乎是英国国土面积的两倍。蓝碳生态系统有潜力帮助人类和沿海环境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这不仅是因为沿海生态系统可以螯合大量的碳,还因为它们在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减少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生长... 2025-02-16 公众科普

原子核的利用(下)

如何利用重离子治疗肿瘤呢?重离子/质子在人体中的射程由其初始能量和它在人体中穿行路径上的组织结构所决定 2025-02-11 核技术

原子核的利用(上)

研究原子核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原子核的性质,扩展人们的认知范围,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原子核,以及在研究原子核过程中积累的与原子核相关的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大众的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2025-02-11 原子核

打造“炼丹炉” 阻断核辐射 ——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研发纪实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放射性废物

破解核医学“卡脖子”难题 ——探访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在我国,镥-177等医用同位素曾长期依赖进口。为有效缓解国内医用同位素紧缺状况,推动破解核医学“卡脖子”难题,作为同位素及药物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刚揭牌2年多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医用同位素在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国产,便是其成果转化的重要体现 2025-02-10 核医学

受益于电子束加工的五大行业

电子束(e-beam)处理技术,作为医疗设备和实验室器具灭菌及材料改性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正逐步改变多个行业的发展格局。近日,我们梳理了电子束处理技术在五大行业中取得的重大进展 2025-02-10 电子束辐照

托卡马克之父 在冷战铁幕下为人类点燃“人造太阳”!

尽管他从未获得诺贝尔奖,却在实验室里悄然改写了人类能源的历史 2025-02-10 公众科普

他的一生,于无声处为国“深潜”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0 核潜艇

人民日报 | “人造太阳”:能源自由的愿景

本期“瞰前沿”聚焦国内外“人造太阳”的最新研究进展,看看人类距离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 2025-02-08 核技术

《人民画报》:希望之光 守护健康的核医疗

2025年第1期《人民画报》聚焦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以希望之光 守护健康的核医疗为题报道了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普展厅1896年3月,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与皮埃尔•居里夫妇的研究中,发现了存在物质当中的天然放射性,从而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的今天,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之路。近年来,在国内政策扶持与企业积极布局下,核医疗产业... 2025-02-08 核技术核医学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