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开展钢轨探伤工作。通讯员 王凯邦 摄本报记者 张洪旭 通讯员 王凯邦
我叫李玉蛟,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德令哈工务段探伤车间双轨探伤组检测员。钢轨内部是否有裂缝,根据裂纹程度预判是否需要立即维护是我的主要工作。5年来,同事们为我们班组成员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钢轨医生”。同时,我们也自称是给钢轨做“B超”的新时代铁路人。
“发现可疑波形,请求倒车复探。”4月14日凌晨5时,天还未亮,我和班组其他成员已经准备好工机具,驱车前往当日作业地点,利用区段没有火车通行的“天窗”时间,对管内线路道岔设备进行全面检测探伤,排查设备隐患,消除季节性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每天,在青藏线上一趟趟列车来来往往,承载它们飞速前行的钢轨,长期受到车轮的碰撞和碾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损,形成细小裂纹,肉眼几乎无法看见,这些细小裂纹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会慢慢变大造成钢轨折断,最严重时可能导致火车脱轨,后果不堪设想。
为及时消除隐患,避免发生危险,我们要在有限时间内利用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以下简称探伤仪)给钢轨“把脉问诊”,检测钢轨内部的“健康”状况。
给钢轨做检测,不同于给线路做检测,我们的探伤仪是个“大家伙”,重达几百公斤,有时遇见作业地点上下道不便,探伤仪无法通过车辆送达作业地点时,就需要几个班组成员一起用肩扛到作业地点,然后再对其电池、主机、车架、探轮等相关配件进行组装调试。
说起探伤仪,5年前,我们用的还是单轨式,那时候,一名探伤工每小时只能徒步检查2.5公里的钢轨,眼睛还要时刻紧盯屏幕上的波形显示,探伤距离短不说,对体力消耗也非常大。如今,双轨式探伤仪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作业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到4倍。
冬季最冷的时候,也是我们任务最重的时候。由于热胀冷缩钢轨受到强大的拉力,发生隐患的几率增多,加上春运期间客运列车增多,越是临近春节,我们越要保证钢轨的安全,为万千旅客如约而归保驾护航。
去年冬天的一个工作日,我和班组成员正在青藏线西格段陶力至德令哈区间作业,就在工作接近尾声时,探测仪的警报声连续响起,经仔细查看,发现在轨道与轨道连接处有较多伤损问题,此时距离当日“天窗”作业结束时间已为时不多,大家立即倒车复测,寻找警报发出的具体部位,并对各种异常波形进行排查分析和校对确认,以预防漏检和误判,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最终在列车驶入该区段前完成检测任务。
虽说钢轨是冷冰冰的,但我认为这份工作是有温度的,保持这种温度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业务技能,要说做好这份工作有什么诀窍的话,我觉得就是要认真、再认真,同样也要具有工匠精神,不能放过一点瑕疵。
临近谷雨季节,铁路设备春季大检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双轨探伤班组已完成青藏线上下行478.2公里的路轨探伤工作,通过现场检查、数据回放分析共计发现隐患1153处,并上报维护班组进行“清零”。
钢轨探伤工作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