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为阐明代谢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客观规律提供了灵敏、特异、快速和方便的研究手段,也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科技部等八部委在北京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医用同位素制备与应用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研制生产的单位,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利用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及泳池堆为受封锁的国内市场提供同位素制品,包括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碘131(湿法)、碘125(照射法)、磷32、铬51、金198、堆照钼99等;90年代后更是相继研制成功医用裂变钼99、氟18、碘125(回路法)、碘131(干法)、碘123、有载体镥177等主要医用同位素和产品应用于市场,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原子能院以国家经济发展对同位素及制品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四个面向”为出发点,从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应用转化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规划》任务的落实,依托原子能院在同位素制备及制品应用方面的设施条件、技术基础与人才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同位素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解决同位素技术领域中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进而解决同位素制备与应用中的“卡脖子”问题,促进我国同位素技术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国家需求谋划未来发展
2019年11月7-8日原子能院联合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研讨会”,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及企业的专家、代表济济一堂,对国内医用同位素的需求和产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研讨,会后由国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据国防科工局的要求牵头组织国内有关单位共同起草了《医用同位素国产化规划》(初稿),为《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提供了支撑。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原子能院在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中核集团优先发展项目等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低浓铀电镀UO2靶件、低浓铀金属铀箔靶件、低浓铀铝合金靶件等生产千居里级医用裂变99Mo的制备工艺研究并完成居里级验证试验,掌握了生产千居里裂变99Mo的关键技术。联合秦山核电共同开展利用CANDU堆辐照低浓铀靶生产千居里级裂变钼99关键技术研究,有望实现基于国内商用堆自主生产最重要的医用同位素;开展百居里级125I的生产工艺研究,先后在CARR和49-2堆上建立了用于医用高纯125I生产的间歇循环回路示范装置,产出的碘125样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获得了中核集团首届科技创新大赛创业组二等奖和2021年军民两用产品“长樱杯”工业设计大赛奖。
原子能院自2006年开始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支持下,于国内率先开展177Lu放射性药物研究。在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和中核集团支持下先后开展了无载体放射性碘标记MIBG的制备工艺,BNCT药物18F-BPA亲核氟化制备方法等研究,掌握了关键技术。2021年原子能院与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签订了放射性核素和药物研究开发协议,开展无载体镥177及其标记药物的研究。
在“十三五”期间,原子能院突破了新型强流离子源、接收器、束流检测等系统的关键技术,在原F-3分离器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我国唯一1台EMIS-170同位素电磁分离器,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位素电磁分离技术的保障单位。利用电磁分离器开展高纯度镱176产业化研究,产品丰度与纯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年原子能院研制的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用于BNCT(硼中子俘获)癌症治疗的紧凑型强流回旋加速器,首次获得内靶1.2mA流强,取得了调试阶段第一个关键节点的成功,该项目入选中核集团核创空间第一批转化项目。
原子能院参与申报的“典型同位素试剂研发与科研试剂评价技术标准研究”获得立项批复,这是科技部批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29个重点专项之一,对解决国内90%同位素试剂依赖进口,制约有关重点领域发展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术交流促进行业发展
2021年7月在中国核学会的指导下,原子能院与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秦山核电和海盐县政府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研讨会”,本次大会成功“出圈”,吸引了国内学界、产业界以及当地政府的参与,为推进同位素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落实《规划》目标为牵引,原子能院立足技术源头,加强原始创新,积极与国内同行合作,推进国内稳定自主的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践行中核集团“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