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跨度4年的故事,从老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到如今......
2019年,一位70岁的老奶奶反复出现活动后呼吸急促,胸闷1个多月,于当地诊所查体右侧胸部叩诊为实音,怀疑为冠心病引发胸腔积液所致,然而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老奶奶饱受困扰,家属也忧心忡忡,2019年2月,老奶奶来到珠海市人民医院就诊。
于我院检查胸部CT发现右肺下叶病灶以及右侧胸腔积液,怀疑为右肺下叶肿瘤。住院查肿瘤指标CEA、CA153、CA125均有升高。临床医生综合临床及检查结果,初步考虑存在恶性肿瘤,于是建议老奶奶往核医学科进行PET/CT检查,协助诊断并全身评估以明确治疗前分期。老奶奶第一次接触了PET/CT,号称国际目前最先进的“肿瘤探测器”。
首次PET/CT检查(显像剂为18F-FDG)发现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右肺下叶见代谢活跃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3.5,大小约12mm×11mm;右侧胸膜见结节状代谢活跃灶,SUVmax:4.6;右侧髂骨见云雾状稍高密度影,SUVmax:3.5。考虑右肺下叶恶性肿瘤伴右侧胸膜、右侧髂骨转移。
后抽吸胸腔积液病理检查符合肺腺癌转移,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PET/CT不仅诊断右肺原发恶性肿瘤,而且额外发现了胸膜、髂骨远处转移,尽管这对老奶奶及其家属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尽早地发现也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关键作用。肿瘤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分期制定治疗方案,而胸膜及髂骨转移灶在CT上与周围组织难以分辨或病灶过小,仅靠CT难以全面、准确地检出。而PET/CT为临床提供了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的可靠信息。
因肺癌分期属于晚期,老奶奶无法通过手术获益,只能选择靶向药物治疗等其他全身治疗方案。
老奶奶的肺癌诊断明确,PET/CT发现胸膜及远处骨转移,属于为肺癌晚期,所以口服靶向药物治疗,规律随诊复查。
10个月后,老奶奶再度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复查胸部CT却显示肺原发病灶大小基本稳定。临床医生为全面评估靶向治疗疗效建议患者再次往核医学科复查PET/CT。
第1种靶向药物治疗后的PET/CT复查结果显示:相较于治疗前的图像,虽然髂骨转移灶代谢抑制,肺癌原发灶大小变化不大,但是肺癌代谢较前稍增高,SUVmax:4.5,且新发大网膜不均匀弥漫性增厚,代谢明显活跃,SUVmax:11.6,综合考虑肺癌进展。临床医生根据PET/CT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换用新的靶向药物。
治疗半年后,老奶奶再次来到医院,进行第三次PET/CT全身扫描评估疗效。
第2种靶向药物治疗后的PET/CT复查结果显示:相较于第1种靶向药物治疗后图像,右肺原发灶及右侧胸膜、右侧髂骨、大网膜转移灶代谢基本恢复正常,表明肿瘤活性抑制,治疗效果好。
作为珠海首台“肿瘤探测器”,PET/CT有3大优势!
扫得快
全身扫描最快只需10分钟,不用更担心“排长队”。
看得细
采用超级迭代算法,能够看清人体内部更加细微的病灶信息,使重大疾病在早期“原形毕露”。
用药少
药物剂量可达“儿童级”,对一些剂量敏感的患者群体,能以低剂量完成高清的扫描。
在老奶奶的抗癌故事中,从原发灶的良恶性鉴别、治疗前分期,到治疗后的疗效评价,PET/CT检查贯穿前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访方案的制定和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均具有重大意义,发挥了其他检查难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