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4月18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报告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开局。”黄润秋说。
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稳固
报告指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形势趋于稳定,但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黄润秋从八个方面全面介绍了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环境空气方面,全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还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水环境方面,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地下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少数地区消除劣V类断面难度较大,部分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污染源周边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污染风险,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海洋环境方面,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为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土壤环境方面,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影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生态系统方面,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区域生态退化等问题还较为严重,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声环境方面,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达标率仅为66.3%;核与辐射安全方面,全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全国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总体良好;环境风险方面,全国环境安全形势趋于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99起,同比下降4.3%,所有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但因安全生产事故等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态势未发生根本改变。
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黄润秋说。
据介绍,2021年,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国务院发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出台湿地保护法,完成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推进制定黄河保护法、国家公园法。分三批对17个省(区)及2家中央企业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受理转办群众举报约6.56万件,办结或阶段办结约6.25万件,曝光典型案例91个。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持续强化依法治污的指导意见》。
报告显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全年共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13.28万份,罚没款数额总计116.87亿元。公安部组织开展“昆仑2021”专项行动,共立案侦办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5.4万起。自然资源部牵头深入开展全国违建别墅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全国法院共审理环境资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25.7万件。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近8.8万件。
生态环保依然面临不少问题挑战
报告同时指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在高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二是落实依法治污还不到位。生态环境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配套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些企业和地方依法治污、依法保护的自觉性不够,法律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执法监管能力亟须加强。三是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四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生态环境经济政策还不健全,环境基础设施仍存在突出短板。
“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服务‘六稳’‘六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黄润秋具体介绍了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包括: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和督察执法,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