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将提交两份提案,分别从核电、核技术产业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如何加大力度推动“一带一路”核电合作以及破解医用同位素卡脖子问题,助力我国核工业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核技术应用产业,他说:“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同位素严重依赖进口,造成同位素及药物供给极不稳定,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核医学发展,影响了医疗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
的确,国内同位素研制,特别是同位素药物,长期受制于人,不仅品种少,而且多以跟踪和仿制为主,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产业规模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这与我国国际地位极不相称,我们必须要建立稳定自主的保障体系,以扭转国内医用同位素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万钢坚定地说道。
之所以底气如此之足,是因为国家层面已经关注这一领域,并在大力推动破解这一难题。去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七部门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适时设立医用同位素示范中心。而且去年11月,在四川有关部门指导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编制形成了《四川省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因此,在万钢看来,四川省优势资源明显,具备设立医用同位素示范区的条件。
的确如此,从产业链上游看,省内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目前国内医用同位素的重要供应商。其中,核动力院制定了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规划,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于去年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从产业链中游看,省内拥有云克药业、中核高通等多家优势放药企业。从产业链下游看,省内拥有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一批高水平核医学诊疗机构。
为此,万钢建议国家能够支持在四川建成我国医用同位素及药物产业先行示范区,探索和试点医用同位素生产、运输、临床使用、安全环保等政策和标准规范等,以适应医用同位素产业超常规发展需要;同时在四川创建国家级核药鉴定机构、安全监测机构和核药实验室,建立一批核医学创新转化和评价机构,打造国际一流的集核素制备研究、核检测设备研制、放射性新药研发及临床转化、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为一体的医用同位素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