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洪颜、徐义刚和博士李翔,以及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Jeffrey G. Ryan、西北大学教授张超,分析了IODP 352航次钻取的小笠原群岛弧前玻安岩的B-Sr-Nd-Pb-Hf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 51.3-50.3 Myr,图1 U1439和U1442),识别出早期形成的低硅玻安岩源区含有俯冲太平洋板块下洋壳辉长岩的熔体,无沉积物和蚀变玄武岩贡献,而晚期形成的高硅玻安岩源区却含有沉积物和蚀变玄武岩的流体。
该研究揭示了IBM板块俯冲起始表现为太平洋板块侧向挤入到原菲律宾板块之下,而非之前认为的垂向下沉。研究表明,最早期的低角度俯冲导致俯冲板块表面的沉积物和蚀变玄武岩被刮削增生到初生海沟位置,因此最早发生熔融的板块物质是下洋壳辉长岩(熔融温度900至950 ℃),当高角度俯冲开始,增生楔物质被俯冲,但由于俯冲板块与初生地幔楔界面温度降低,新俯冲的沉积物和蚀变玄武岩无法发生熔融,仅能发生脱水(最高温度780至840°C)交代低硅玻安岩残余地幔并激发其进一步熔融形成高硅玻安岩。伴随俯冲带的进一步发育,新的俯冲板块物质被源源输入,初生地幔楔被降温,50Myr之后,岩浆活动向西跃迁~80 km至Mukojima和Hahajima岛(图1,48-46 Myr),44 Myr之后岛弧发育成熟。研究发现初始俯冲板块熔融-脱水过程无蛇纹岩的贡献,明显区别于成熟岛弧。在成熟岛弧,俯冲板块在弧前深度低温脱水导致上覆地幔蛇纹岩化,蛇纹岩化地幔被俯冲侵蚀进入深部俯冲隧道(> 80 km),蛇纹岩分解释放流体导致弧火山作用(Li et al., 2021 Nat. Commun.)。该研究发现IBM起始俯冲可能是全球板块构造调整背景之下的被动产物。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支持。论文中B同位素数据在广州地化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元素与同位素分析平台完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