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原子能院与日本量子科学研究开发机构等5家单位合作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Th balance-related host genetic background affec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mbining carbon-ion radiation therapy with dendritic cell immunotherapy》(《辅助T细胞类型主导性相关的宿主遗传背景影响粒子束放疗联合树状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效》)在国际放射肿瘤学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 Biology • Physics》(《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也是原子能院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研究成果⾸次揭示了粒⼦束-树状细胞联合疗法抗癌转移效力的产生机制,既可为针对该联合疗法适用患者的筛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原子能院正在开展的“粒子束-CCL3变体联合疗法”前临床研究提供经验参考,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及应⽤价值。
《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由美国放射治疗及肿瘤学会(ASTRO)主办,在放射肿瘤学领域称为“红皮杂志”,是国际肿瘤放疗领域最具权威、影响力最大的期刊。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辐射生物课题组马立秋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深度参与了该项研究。
粒子束-树状细胞联合疗法抗癌转移效力的产生机制
据研究成果显示,不同遗传背景生物体的免疫系统反应倾向存在差异,按照反应方式可以分为1型辅助T细胞(Th1)主导的细胞免疫和2型辅助T细胞(Th2)主导的体液免疫两种类型。研究利用不同免疫系统反应倾向(Th1或Th2)的小鼠及其同系癌细胞株,评价了粒子束-树状细胞联合疗法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疗法可以有效抑制Th1型小鼠的癌转移,而在Th2型小鼠上却未见癌转移抑制效果。树状细胞活化程度分析也进一步从分子机制层面,阐明了联合疗法的抗癌转移效果受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反应倾向的影响,而非肿瘤种类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