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药物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产业链上游是放射性药物品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商,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原材料以及其他合成配体的供应商。产业链中游是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与生产企业,是放射性药物生产技术的所有者,主要负责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下游是药品的销售渠道以及相关医疗单位的核医学科室。
上游分析
放射性药物行业从上游获取的主要原材料为放射性同位素,通常通过人工制备获取,主要的获取方式有加速器制备、反应堆制备以及从核燃料处理废液中分离提取等,其中核反应堆是目前生产放射性元素的主要途径。中国由于核技术发展较晚,所建造的核反应堆以核能发电为主,较少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除了个别同位素之外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基本均依赖于进口。
医疗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用量逐年增加,而全球范围内的同位素供应紧缺已成为整体行业面对的现状。以钼为例,该同位素经过衰变后能产生锝,是核医学成像中最广泛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而钼的半衰期仅为66小时,需要不断地补充以满足供应。
过去五年,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和部分反应堆的停产,全球钼的价格出现大幅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为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
由于核反应堆成本极大,技术难度较高,对于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来说是不可承担的成本,预计同位素原料的进口依赖的情况将短期内依旧存在。依照历史上主要放射性同位素的价格趋势来看,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供给面的紧缺势必将引导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中国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要想摆脱被动的供给局面,需要相关机构积极建设专用的医用核反应堆,加快基于加速器的制备手段的开发,以降低放射性同位素的进口依赖度。除了放射性同位素以外,生产放射性药物的另一类原材料是属于生物化学原料的合成配体。这类原材料在中国的生产厂家众多,市场极为分散,对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来说供给充足。加之生物化学类基础原料的价格远低于放射性同位素,对生产企业的成本影响有限,相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低。
下游分析
由于放射性药物的特殊性质,中国药店不允许销售放射性药物,药品通常由生产企业下属的核药房或配制中心直接运送至医疗单位。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经营、销售放射性药物的企业需要拥有《放射性药物经营企业许可证》,有资质的企业通常直接与医院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在各地区的核药房配制放射性药物,以及时、准确地运送药品。
对于半衰期较短的一些药品,部分医院的核医学科室通过外购设备自行配制。以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为例,其半衰期不超过两小时,外购的方式不能够及时满足临床需要,多由医院利用自用的加速器进行生产。
由此,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与下游的渠道商和医疗单位的业务多方位融合,生产企业大多兼备流通渠道商的职责,而医疗单位也存在自主生产药品的情况,市场分工由于产品的时效特殊性并不能得到清楚的划分。
在上述背景下,本应作为放射性药物消费方的医院承担起了部分产品的生产职责,进而发展为销售方,引发了多种混乱。
(1)本应作为自用的放射性药物开始由医院销售给其他机构,绕过了对购买方使用资质的监管。
(2)非法中间商私自购买、转让、销售相关放射性药物,造成了监管困难。
(3)医疗机构从非法渠道获取放射性药物,形成了医疗安全隐患。
目前,中游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各地区核药房的建设,以地区性的供药中心来优化生产资源的配置,压缩中间流通环节,以遏制放射性药物流通混乱的局面。
未来,伴随着龙头企业的产业布局逐渐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非法流通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杜绝。而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作为紧缺药物的生产者和品牌质量的代言人,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