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检查是应用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进行显像的检查方式,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将显像剂引入受检者体内,然后核医学仪器进行显像,从而用影像的方式反映人体内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病理生理生化的改变而诊断疾病。
(2) 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对人体伤害大吗?
辐射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医学上常采用“有效剂量”来评价辐射剂量,常用单位为毫希沃特(mSv)。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SPECT/CT、PET/CT等。SPECT/C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较低[1],为方便大家理解,和天然射线、CT检查的射线进行一下对比。
从2007年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做一次全身骨扫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6mSV)仅为腹部CT检查射线(10mSV)的一半左右,随着核仪器的发展,总有效剂量可低至4mSv[2-3]。另一类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检查仪器叫PET/CT,它可以评估不同器官的功能、血流、代谢变化,也可以进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肿瘤的分期与疗效评估等,可以说是“神通广大”。从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做一次PET/CT所产生的辐射与一次CT腹盆腔增强(约20mSV)或一次CT胸腹部连续平扫(约18mSV)[4]所产生的辐射值差不多,且现在的PET/CT中的CT采用低剂量的定位CT,更进一步降低了辐射,检查的有效剂量可低至11.8 mSv[5]。对人体无致癌性[6]。
(3) 患者核医学检查完回家或者回病房需要隔离吗?
因为显像剂使用的是短半衰期(6小时)、超短半衰期(109.8分钟),检查结束后所剩无几,故无需隔离,受检者只需检查完毕后多饮水,多排尿。因为婴幼儿和孕妇对辐射比成人敏感,故做完核医学检查一天内与受检者保持一米距离。
专业解析:进入受检者体内的常用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短,以SPECT显像常用的核素99mTc为例,其半衰期为6.02小时,同时加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仅为2-3个小时。也就是说,受检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在24小时内即可衰变到正常水平。而PET/CT显像常用的核素18F物理半衰期仅为109.8分钟,在受检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则更短,做PET/CT的患者7-8小时后体内的放射性即可衰变到正常水平。
(4) 医务工作者如何应对核医学受检者?
核医学工作人员因为需要每天接触大量受检者,考虑到剂量累积因素,所以需要注意防护。可穿戴铅围脖、铅衣、铅围裙等防护用具;适当增加与患者的距离,建议保持在1-2米距离可以防护绝大数医用射线;减少与患者的接触时间。
而其他非放射工作人员仅偶尔接触部分核医学受检者,累积剂量低。如临床医生、护士:假设病房同一位护士对受检者当天进行6次接触,此位医生、护士一年接触500例这样的受检者,那么该位医生、护士一年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500μSv(即0.5mSv,此剂量远低于公众的辐射剂量(1mSv))。
其他科室:假设超声科医生给刚注射的骨扫描患者进行B超检查约0.5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约35μSv,相当于坐18个小时飞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除孕妇外,工作人员无需特殊防护,穿普通工作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