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发表于《科学通报》的文章中,广西大学林武辉副教授和余克服教授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对过去10年来有关福岛核事故的分析及观测数据进行汇总,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了系统讨论。
01 源项特征:哪些放射性核素可能超标?
在核电站事故中,“源项”是指事故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而“源项特征”则表示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形态、数量、组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等基本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者分析了福岛核废水的来源、核素组成、各核素的浓度等“源项特征”,并与日本法律允许排放的浓度限值、WHO饮用水核素浓度指导值,以及核事故发生前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中各核素的本底浓度进行了对比,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多核素去除系统(ALPS)处理前后,福岛核废水中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污染现状及特征
作者指出,对于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储存放置,使其发生衰变,自然降低浓度水平,而无需采取复杂的化学分离方法。而对于3H、14C、129I、90Sr、其他α衰变核素等拥有较长半衰期且浓度超标的放射性核素,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其去除效果与排放后危害。
02 污染迁移:我国会受哪些影响?
在排放入海之后,福岛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通过两大类方式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迁移:
• 一是“随波逐流”,在水文动力驱动下的被动迁移;
• 二是“搭乘便车”,被海洋生物摄取后,随生物载体的运动而主动迁移。
多尺度三维海洋中福岛核废水在水文动力驱动下“被动”迁移路径和生物载体驱动下“主动”迁移路径
研究者分析认为,与被动迁移将会造成的影响相比,在动物洄游、北太平洋远洋捕捞海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等特定情景下,主动迁移可能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更大影响。
福岛核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示意图
03 思考:在核电时代保障核安全
在“双碳计划”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多年位居全球首位,滨海核电的稳步发展将继续在CO2减排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滨海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将向海洋排放一定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生态环境增加一定的辐射风险。福岛核事故更是为我国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敲响警钟。此外,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周边海域日益频繁的核潜艇活动也必然增加一定的海洋核污染风险。
因此,在应对海洋核安全与风险需求的新形势下,除了保障日常监督性监测基本需求之外,海洋放射性测量、示踪、评价技术体系作为核应急技术储备的重要组成,亟须得到更多关注。应投入与滨海核电发展相匹配的研发力度,以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和海洋核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