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髂骨巨大肿瘤患者在中日友好医院介入医学科接受介入治疗。中日友好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于明安表示,借助Angio-CT一体化介入平台,医生会对该患者依次进行血管栓塞、氩氦刀冷冻消融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从而将患者髂骨部位的肿瘤“一网打尽”。
据悉,这是国内首台Angio-CT一体化介入平台。相比较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这一平台有何特色?国内介入诊疗的发展前景如何?
三位一体,融合让平台优势最大化
在介入诊疗领域,数字化血管造影介入诊疗设备(DSA)、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诊断装置是最常用的医学影像引导设备。在大多数介入治疗科室中,这三种设备各自为营,不相往来。
而Angio-CT一体化介入平台的主体就是由DSA、CT、超声三部分组成,成功打破三种设备之间的围墙。
于明安表示,融合三种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在一个平台上,可以丰富治疗手段。“就像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一样,这三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组合不同治疗手段也不同。一名只有手枪的战士,和一名同时配备手枪、手榴弹和冲锋枪的战士相比,谁的战斗力更强?”
一体机的优势就在于应对复杂病例。“就像上面那位患者,单一的手段不能够完全清除其髂骨部位的肿瘤。但有了这台设备,我可以先在DSA的引导下进行血管栓塞,杀掉一部分肿瘤。接着,再联合CT和超声影像,引导氩氦刀进入肿瘤部位,对残留的肿瘤进行冷冻消融。最后,同样在CT和超声的引导下完成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抑制肿瘤复发。”于明安说,“打组合拳比只打勾拳的效果更好。”
“要注意的是,这个平台不是单纯的物理组合,不同影像设备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数据共享。”于明安说。
为肿瘤供血的血管通常有很多条,其中一条被堵死后,肿瘤还可能从其他血管得到血供,所以说,不能仅仅通过DSA把肿瘤完全灭活。CT也有缺陷,虽然它能清楚显示各个部位,但它做不到实时引导,对于微小精细的操作无能为力。而超声可以实时引导,但超声容易受到人体内的气体、骨骼等干扰。
组成Angio-CT一体化介入平台的DSA、CT和超声影像装置未必是最先进的,但是它通过多种影像融合和数据共享,能把三种医学影像设备的优势最大化,同时做到互相取长补短。
“比如,超声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盲区,可以把CT图像融合进来,相当于给了超声机额外加了一双‘眼睛’,使超声融合图像更清晰更高效引导。”于明安认为,这有利于优化患者就诊体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其生存期。
一手抓先进医疗设备国产化,一手抓高素质人才
就像先进武器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一样,先进的医疗设备能让诊疗如虎添翼。于明安说:“没有强大而合适的医疗设备,治疗这位病情复杂的髂骨肿瘤患者,在以前对我来说不可想象。”
但于明安心里还有一个结,这款Angio-CT一体化介入平台是花高价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采购的。他在想,“什么时候这种医疗设备也能国产化呢?”
2019年,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克等人在《介入放射学杂志》撰文指出,介入医学是一门高度依赖器材设备的学科,以往我们所掌握的只是国外产品的应用和操作技术,而不是这些产品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
徐克称,国内使用的各类介入诊疗产品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还要完全依赖进口,如果没有这些进口产品,许多介入诊疗工作则寸步难行或将一事无成。而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结果,一是价格昂贵,二是像“中兴事件”一样可能面临突然“断奶”。
于明安表示,我们需要进口产品,但也应该有自主创新的国货。
随着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视,国产医疗设备正积蓄力量,慢慢占据市场。比如我国研发团队成功研制高场强磁共振设备,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全面掌握高端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技术和整机制造的国家。11月2日,“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要对国产设备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有些应用场景可以使用国产的就用国产的,给国产一些机会,帮助相关企业的研发进入良性循环。”于明安建议。
“当然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对大夫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于明安表示,介入学科的医生首先要能驾驭DSA、CT和超声这三种设备,其次要掌握相应的介入治疗手段,比如血管栓塞、热消融、冷消融、放射粒子植入等操作,再者医生要对肿瘤本身比较了解,“战士除了要了解自己的武器,也要了解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此,于明安建议,在教育层面,不能再让超声、放射、CT等相关专业各自为营,而要把这些专业融合起来,培养真正的介入学科人才。
介入医学前景乐观,前提是从业者要修炼好内功
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科室患者数量有所减少,中日友好医院介入医学科的手术数量却同比增长20-30%。该科室一共3名大夫,去年总共做了5000多台手术,其中肿瘤介入治疗手术714台。2021年前9个月,该科室完成了790多台肿瘤介入手术。于明安对介入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介入医学自1979年传入中国,经过40余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继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之后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治疗范围可以说是“从头到脚”,并且已成为部分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为了客观反映我国介入医学机构发展现状,2019年6月至10月,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组织开展了中国医院介入医学机构现状调查,对756家医院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编写了《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2019版)。
上述白皮书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化,我国介入医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兴学科,专业化、规范化是介入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比较,仍要继续加大介入医学中心(科室)的建设,完善各级医院介入中心(科室)的管理,加强介入医师队伍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介入医生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该方案提到,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于明安注意到,此方案专门提到了微创介入。
于明安认为,在介入学科逐渐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介入医学人要修炼好内功。“以我们医院为例,我们每年有这么多病例,完全可以把一些临床问题变成科学问题,发挥临床科研的价值,推动介入医学的规范化发展,把介入学科推向更高的层面。”
“此外,介入学科要与其他学科形成良性互动。学科之间要保持开放,取长补短,携手并进。”于明安强调,“中国传统介入医学落后于国外,但是当下,随着技术更新迭代,中国有机会在介入医学领域与国外并跑。而且,中国患者数量多、临床数据多,有能力有机会把临床和科研都做好,乃至引领介入医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