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PET肿瘤分会场学术总结

2021-11-16 23:02     来源:核众     PET/CTPET/MRI核医学
受疫情影响,几经变更时间与方式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于2021年11月13日在线上开幕。本次年会从11月13日至15日,历时三天,14日起为分会场会议。由PET学组和肿瘤学组共同负责的“PET肿瘤分会场”学术交流于14日7:30至17:30全天在会场1举行。PET肿瘤分会场人气爆棚,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2000多人次。

 

 
本次PET肿瘤分会场学术交流安排了专题报告和优秀论文口头发言二个环节。专题报告分别由霍力教授和赵新明教授、田蓉教授和王瑞民教授主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浩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赵军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李彪教授、上海仁济医院刘建军教授分别做了“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PET/CT评价专家共识(解读)”、 “肿瘤核医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瑞金PET/MR临床实践探索与未来发展思考”、“PET临床实践:点亮肿瘤” 四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FDG和新型放射性药物的PET/CT和PET/MR临床应用,尤其是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临床转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左长京教授和樊卫教授、胡硕教授和辛军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次PET肿瘤共收到论文摘要492篇,PET学组和肿瘤学组12位审稿专家(徐浩、赵军、陈跃、刘建军、兰晓莉、左长京、李彪、武志芳、朱小华、赵新明、王雪鹃、辛军)公平公正、认真仔细的精心审稿。最终选出36篇优秀论文大会口头发言(7.3%)。口头发言分四个时段,分别由武志芳教授和朱小华教授、兰晓莉教授和陈跃教授、杜明华教授和汪世存教授、庞华教授和谢文晖教授主持。讲者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论文交流,内容涉及面广,如TOTAL BODY PET/CT新技术、PET/MR应用(6篇)、新型显像剂23篇(FAPI 8篇,PSMA 5篇,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像剂、FMISO、RGD等10篇)、AI影像组学(4篇)。李囡教授和吴湖炳教授、李天女教授和王欣璐教授、王雪鹃教授和陈晓良教授、梁英魁教授和何勇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论文交流第一单元武汉协和医院、南方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厦大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个临床应用研究显示新型显像探针FAPI显像在胃癌、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胰腺癌等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FDG的有益补充。以病理和MDT团队治疗决策为金标准,FAPI PET/MRI对胃肠道患者的临床管理方面产生很积极的影响(影响20-30%患者的临床管理)。东方医院研究显示FAPI存在生理性摄取,在多种良性病变中也存在摄取增高,提示我们在诊断时要综合各种影像所见进行认真地分析,谨慎下结论。另外在卵巢生理性摄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都做得很好,显示了FAPI PET/CT的良好应用前景。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的PD-L1显像剂68Ga-NOTA-Nb109在肺癌肿瘤模型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新型生长抑素受体拮抗剂探针68Ga-DOTA-RJ11在致瘤骨软化责任肿瘤的探测方面的结果令人十分鼓舞,让人充满期待。

论文交流第二单元有4篇是PET/MR多模态分子成像研究,包括北京天坛医院的脑胶质瘤患者生存预测,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直肠癌SUV、ADC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关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将PSMA PET/CT联合MRI管腔水成像以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PSMA PET/CT与多参数MRI诊断中低危前列腺癌的研究;从研究病种分类4篇是与前列腺癌PSMA PET/CT相关的研究(包括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西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湘雅医院),这也说明关于前列腺癌的新型PSMA显像剂的成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较为突出的两个新探针尝试,一个是西京医院设计了一个兼FAPI和PSMA双靶点的新探针,另一个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将68Ga-PSMA-617用于肝细胞癌PET显像的尝试,他们均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后进行乏氧显像,发现肿瘤细胞的乏氧状态与碳离子治疗的响应无关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导致脂肪肝的18F-FDG的摄取,因此对化疗后以肝脏为本底进行测量提出了挑战。


论文交流第三单元8篇研究论文中5篇是肿瘤相关研究、1篇新探针、1篇为实体瘤的标化疗效评估、1篇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肿瘤相关研究中,3篇涉及为影像组学相关内容,1篇是动态PET研究,1篇为胰腺癌PET及MRI影像特征。影像组学相关研究以EGFR- TKI为主。以往研究大多数是放射影像组学分析,近期才有代谢组学相关研究,利用算法和交叉验证筛选出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哈尔滨肿瘤杨丽萍医生研究结果显示,基线PET放射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参数能有效预测NSCLC患者EGFR基因状态及突变位点,能预测TKI靶向治疗获益人群。上海市胸科医院常城医生研究样本量大,583例肺腺癌,临床研究结果较为可靠,在肺癌15个临床特征中选出4个最主要的临床因素与PET/CT影像组学一起构建成复合模型来预测肺腺癌的EGFR突变。上海新华医院李超医生应用PET纹理分析预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预后(114例患者)应用影像组学预测MYc-N扩增,应用高危影像组特征能预测患者预后。盛京医院孙艺珊动态PET 也是FDG PET的热点之一,在本次年会中有较多研究报道,比如low-dose注射等,这篇主要关注动态PET/CT动力学参数建模对肺高代谢淋巴结诊断价值分析,解决临床医师极为关注TNM分期中,N分期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纵隔内炎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较多,干扰了应用FDG PET/CT准确诊断是否转移,该项研究通过图形分析及建模提高了淋巴结转移PPV。上海长海医院孙高峰医生MRI 及PET参数对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来自团队关注了一组接受SBRT及S1治疗的患者。我们知道SBRT属于精准放疗,S1是抗肿瘤药物新靶点端锚聚合酶的新型靶向药物,该项研究的优势在于精准放疗+精准靶向治疗+MRI 及PET分子影像,进行的精准诊疗。本研究通过MRI 及PET参数ADC、MTV/ADC、TLG、TLG/ADC,预测17例胰腺癌患者预后。新探针临床研究体现在轻度认知障碍(MCI)。MCI属于AD的痴呆前阶段,从MCI过渡到AD的时间点很难诊断及确定,但Aβ沉积在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之前就已经发生。华山医院王梦洁医生利用18F-AV45 PET评估MCI基于Aβ沉积的显像研究,以上千例的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来完成上海社区轻度认知障碍的基础性的研究,为后续的更深的对比研究奠定了的基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尚靖杰实体瘤治疗评估标化是临床及核医学关注的问题,空腹血糖水平、BMI、性别是PET/CT显像中影响肝脏摄取18 F-FDG的因素。患者体重变化,影响SUV值。瘦体重(LBM)校准的SUVmax,有利于准确评估有利于PET介导的疗效评估。本研究发现预测方程计算LMB结果会产生一定偏差,基于个体躯干CT数据更为准确计算患者全身LBM。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建营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越来越引发临床关注。肺部免疫相关相关不良事件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患者出组的重要因素。PET/CT本研究显示影像表现早于临床,早期预测肺部免疫不良反应,可以让临床早期介入,减少患者出组率。

论文交流第四单元内容涉及TOTAL BODY PET/CT新技术、18F-FDOPA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CXCR4显像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陈雪琪和蔡丹杰对TOTAL BODY PET/CT的灵敏度和动态显像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为这种新仪器的应用提供了“中山经验”。中山一医的刘政、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葛璟洁分别对18F-FDOPA在脑胶质瘤和小儿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应用进行了介绍,从而拓宽了多巴胺类探针的应用范围。武汉同济医院的成钊汀、南京一医宋结平和郑大附一刘小婷介绍了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NET肿瘤中的应用及经验。最后北京协和医院丁洁博士介绍了CXCR4显像在APA(醛固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其病例数量大,病理对照严谨,拓宽了CXCR4显像在血液学肿瘤以外的应用,受到一致好评。



 
最后由肿瘤学组组长赵军教授主持,PET学组组长徐浩教授进行了简短的学术总结。本次PET肿瘤分会场学术交流组织有序,内容丰富,工作深入,亮点鲜明,充分展示了我国PET肿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可喜可贺!徐浩教授代表PET学组和肿瘤学组感谢本次学术交流的专题报告的4位教授、36位口头发言代表、各位主持人和点评专家,由于各位的精心准备和辛苦付出,才有本次会议的精彩与圆满成功!感谢参与PET学组和肿瘤学组审稿12位专家,由于各位专家的辛苦付出,才有本次会议的我国PET肿瘤影像的硕果展示。感谢PET学组和肿瘤学组全体委员的积极参与!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愿我们大家紧密合作,携手共进,为我们中国核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杨志:硬“核”医学,“核”等光明

“医学的本质就是为了让患者受益。核医学在公众的心目中自带神秘光环,似乎它刚好可以代表高端和未来。但如果说患者不能因此而受益,那么这种“高端”就毫无意义。” 2021-11-18

《医用物理》磁共振成像MRI的简单原理

深入理解核磁共振需要复杂的量子物理知识,这里进行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 2021-11-18

我国介入放射学新里程碑——磁共振介入治疗

磁共振(MR)介入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受限于MR原理和相关技术发展,实践中面临诸如MR兼容性、成像实时性、图像质量等技术挑战,未能广泛开展。 2021-11-18

90年前,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开启了核医学的历史

核医学的起源始于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发明的回旋加速器。欧内斯特·劳伦斯于1928年开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担任核物理学家。他的研究集中在高速轰击原子以产生新粒子上。 2021-11-17

李思进:用核技术为患者"精准把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有些人一听“核”就很害怕担心“核”有辐射,而核医学可以用放射性核素给病人注射到体内进行人体显像的检查。它的量非常少、半衰期也很短对人的身体没有什么损伤。 2021-11-17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