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竭性骨折是一种非外伤因素引起的应力性骨折,为隐匿骨折的其中一个类型。导致衰竭性骨折最常见病因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发生使患者骨骼脆性增加,发生衰竭性骨折的危险性也随之提升,患者即使在没有发生明显外伤的情况下也可能引发骨折。
作为一种由多种原因诱发的系统性骨病,在新世纪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数已经过亿,因为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患者也超过了百万人次。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群平均年龄的提高,患有骨质疏松及其诱发的骨折的老年人也在逐年增多,患者面临着生理性痛苦的同时,也承受着生活质量下降带来的负担,所以对衰竭性骨折的精准诊疗就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衰竭性骨折发生后患者大多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且未被临床及影像科医师足够重视,临床诊断较困难,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故提高对其认识,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对正确诊断衰竭性骨折极其重要。
检查方法
众所周知,传统的X线、CT、MRI和超声检查是体内脏器、病灶解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疾病进行形态学和定位诊断。核医学的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则能够提供正常器官和病灶的功能信息。两者结合能将疾病的生理、生化信息和组织形态学信息联系在一起,将患者更加精准和全面的临床资料提供给临床医师。
全身骨显像(whole-body bone scan)是探测骨转移瘤的灵敏而周全的首选方法,作为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现已成为许多骨骼疾病,尤其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的常规检查项目,它除了能显示骨骼的大致解剖结构外,最主要能反映骨骼的血流分布、骨盐代谢以及成骨细胞活性等,能够较早的发现骨骼病变,并且无检查禁忌证、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很好的价值/效益比。
而SPECT/CT的临床应用,能够进一步描述骨显像上病灶的解剖部位及其特征,包括骨显像上非确定或可疑的病灶,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99mTc-MDP骨显像被认为是评价衰竭性骨折的金标准,在衰竭性骨折早期出现骨质连续性中断导致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活跃时,能够在X线平片发现异常之前显示出骨代谢微小的变化,通常在损伤后6-72小时即可出现显像剂浓聚,故可以在早期灵敏地发现既有及潜在病灶。 不过,常规骨显像对骨代谢活跃部位进行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而SPECT/CT是将常规的核素显像方法与诊断性CT进行同机融合,分别获得核素图像、CT影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可进一步观察病灶处骨代谢、骨质、髓腔及周边软组织情况,弥补了单纯骨显像因其分辨率低而导致定位不准确和不能清晰显示骨质结构的缺点,两者结合有助于对I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表现
衰竭性骨折在全身骨显像上通常表现为灶性浓聚、皮质梭形高代谢区或条带状的代谢活跃区,其代谢活跃范围通常沿着骨折线走行,病灶均无膨胀性生长及沿着骨骼走行分布的特征。发生于肋骨的衰竭性骨折通常呈点状或与肋骨走行相垂直的短线状显像剂浓聚,无外伤性骨折时线形排列特征。发生于椎体的衰竭性骨折通常表现为低于椎体高度的横行短条状显像剂浓聚,呈“一字”形,椎体附件一般不受累及。
骶骨衰竭性骨折典型的表现为“H”形、“蝶”形或“弓”形的显像剂浓聚区,由双侧骶骨翼浓聚区形成的2条垂直带与骶骨体浓聚区形成的水平带连接组成,又称“Honda”征;非典型表现包括双侧骶骨翼垂直走行浓聚区及骶骨体部分水平走行浓聚区、双侧骶骨翼垂直浓聚区,单侧骶骨翼垂直走行浓聚区及骶骨体水平走行浓聚区、单侧骶骨翼垂直走行浓聚区。耻骨与坐骨衰竭性骨折则通常表现为“纺锤”形浓聚区。
图例
女,86岁,骶骨衰竭性骨折。99mTc-MDP全身骨显像后位相:骶骨显像剂浓聚呈“蝶”形。
综上,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对诊断衰竭性骨折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