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N2O排放量显著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农业用地的扩张。农业水分管理对N2O排放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灌溉管理方式下N2O排放及其潜在产生机制,以期为N2O减排和合理用水提供依据。在这里,我们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评估N2O同位素特征和位嗜,以阐明不同灌溉管理下的N2O排放及来源分配。
试验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研究站(40°15′N, 116°55′E)进行,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5 °C,年平均降水量623.5 mm。土壤为砂壤土,pH为8.38,SOM为15.48 g/kg, SOC为8.98 g/kg,全氮为0.37 g/kg,全钾为20.42 g/kg,全磷为0.61 g/kg。
试验在0.5英亩左右的莴苣田进行,设置沟灌(Fi)和滴灌(Di) 2个灌溉处理,分别为4个重复。每个地块5 m × 25 m, 4条垄,每垄2行生菜(图S1)。在所有治疗,尿素(46% N)的总剂量应用两次300 公斤 N 公顷−1 (N: P: K = 300:150:300),200 公斤 的基础肥料N ha−1和100年的根外追肥 公斤 N 公顷−1。尿素的15N组成为−4.32‰。灌溉季节从2013年4月中旬延长到6月,所有地块获得的水量相同。沟灌每隔2周或2周以上,滴灌每周1次。每天灌洗1次,持续2 h。各处理灌溉水总量相似。试验田在6月结束时收获,以测量产量。管理日期列于表S1。
主要内容
表1. 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处理之间的检测变量进行比较。
图4. SP vs δ15Nbulk of N2O. 不同颜色的方框表示根据公布的数据,不同微生物过程的预期范围(表S2)。灰色框中的NN(硝化作用)、紫色框中的BD(细菌反硝化作用)、阴影框中的ND(硝化剂反硝化作用)和阴影框中的FD(真菌反硝化作用)代表每个过程的SP和δ15Nbulk的范围。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采样阶段,实心点和空心点分别表示沟灌(Fi)和滴灌(Di)处理。
图5. 沟灌(a)和滴灌(b)处理的两个终端成员模型(公式(5))中,不同途径对N2O产量的贡献。
主要结果
研究发现,与沟灌相比,滴灌下的N2O排放量显著降低,二者累计N2O通量分别为526.3 mgm-2和571.0 mgm-2。总的来说,沟灌及其干湿交替促进了N2O排放,而滴灌则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了N2O排放。利用N2O分子内15N同位素组成来区分反硝化和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在两种处理中,硝化作用主导了N2O产生过程,在N2O初始峰值期间硝化作用几乎占到了76%到100%。将传统的沟灌改为滴灌,可以有效减少菜地N2O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