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发展现状
在核医学设备方面。目前,全国绝大部分正电子设备(包括PET/CT和PET/MRI)主要遍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有44台,江苏省有36台,北京、上海分别各有35台。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有86万人次接受了正电子成像检查,检查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其中,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和接受PET/MRI检查的患者主要以肿瘤患者为主,分别占比97%、87.4%。
此外,有251万人次接受了单光子成像检查,其中骨骼系统检测人数为158万人次,占比62%。这些接受检查的患者大部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可以看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医学的应用推广息息相关,也因此显现出我国核医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在核素治疗方面。2019年,全国有770个核医学科开展核素治疗工作,但核素治疗病床仅有2544张,主要开展甲状腺疾病和骨肿瘤转移癌的治疗。据悉,2019年有14.5万甲亢患者和8.4万甲状腺癌患者接受碘-131治疗;1万骨转移癌患者接受氯化锶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具备治疗资格的医院有限、床位紧张等因素,患者大多需要排队等待治疗,有的患者甚至要等待一年之久。假如现有一位患者做了甲癌的手术,后续要做甲癌的治疗,那在这种情况下便无法预估,在长时间排队等候治疗期间,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如果发生转移,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和不可挽回的损害,这是需要政府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核医学发展面对的挑战
目前,我国核医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卡脖子”问题。以单光子显像用药锝-99m为例,几乎100%的科室和99%的病人都需要,但该药目前100%需要依赖进口。2019年,我国有250万人次用该药进行了显像诊断,而美国大约有1500万人次。可以想象,如果药物供应国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供应,那我国就会有数百万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治疗。
同时,许多应该接受核医学显像或治疗的病人,由于国内核医学科室数量少(美国3.2亿人口有12000家核医学科,而我国14亿人口却仅有不到1200家),而未能得到核素诊断和治疗。对比国际上其他国家,根据2017年数据显示,美国占全球锝-99m使用量的55%,欧洲占22%,日本占9%,韩国占3%,中国仅占2%。数字差距的背后是急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如何打通我国放射性药物使用路径迫在眉睫。
二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核医学发展整体呈现东南地区强、西北地区偏弱的趋势。不难发现,这与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三是大城市强,中小城市弱的问题。目前,全国三级医院共有2762所,但只有968所设有核医学科,占整体比例的35%(基本都在大城市)。全国二级医院有9730所,设有核医学科的则只有118所,仅占1.2%,几乎99%的二级医院都没有设立核医学科。
四是从业人员紧缺问题。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12500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其中医生有5400人,技师3700人,护士2600人,而放射化学人员仅210人,核医学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缺口。
不仅如此,按照《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核医学科将覆盖全国全部三级医院,也就是说,5年内全国至少增加1500个核医学科;到2035年,实现“一县一科”,全国2800个县市区,将至少增加2500个核医学科。如果按每个科室至少配备6人计算,2025年将需要9000名从业人员,2035年则需要15000名从业人员。如何缓解核医学人才短缺局面,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倡议现开展核医学诊疗工作的三级医院或有能力的核医学科,积极接受或远程培训新开展或计划开展核医学诊疗工作的单位或科室的进修人员,以及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规划》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核医学事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相信我国核医学发展会逐步满足健康中国理念对核医学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