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大亚湾核电站一直是核能人关注的焦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东方之珠”熠熠生辉。在2021深圳核博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大亚湾核电站发展的精彩历程。
▲大亚湾核电站
“世纪之约”回眸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中国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拍板促成,是中央“顶层设计”智慧与心血的结晶。1978年12月,邓小平会见法国外贸部长弗朗索瓦后,宣布引进两台法国核电站设备。
1982年12月,国务院批准采用这两台法国核电设备,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1985年1月18日,在多次艰难谈判之后,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大亚湾核电站合营合同。
签字第二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接见了中华电力嘉道理勋爵,并兴致勃勃地与嘉道理做出了被后世广为传颂的“世纪之约”。
2002年,以大亚湾核电建设为原型,国内首部核电题材电视连续剧《世纪之约》正式上映,真实还原了中国核电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那段创业史。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
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后,中广核按照国务院“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又先后在大亚湾核电之侧投建了岭澳核电一期、岭澳核电二期工程。
岭澳核电一期拥有两台装机99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主体工程于1997年5月开工,2003年1月建成投入商运。
岭澳核电一期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我国核电自主化、国产化进程;实现了项目管理自主化、建筑安装施工自主化、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实现了部分设计自主化和部分设备制造国产化,整体国产化率达到30%。
岭澳核电二期采用中广核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是中国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示范工程,在中国核电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体工程于2005年12月15日开工,1号机组于2010年7月15日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于2011年8月7日建成投产。
数据显示,岭澳二期开建时,两台机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4%。而“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86.7%。与之相比,建设大亚湾核电一期时,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钢筋水泥都要从国外进口。
在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路上,核电设备国产化率的大幅提高,显示了我国核电由弱变强,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角色转换。
截至2011年8月,大亚湾核电拥有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612万千瓦。
成就斐然
从1994年投产至2020年底,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达8,005.06亿度,其中输送香港的电量累计达到2738.98亿度,满足了香港约四分之一的电力需求,为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显示,到2020年3月15日,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连续15年安全稳定运行,实现连续安全运行5,000天,比排名第二的国外机组领先15个月时间。大亚湾核电基地多次刷新世界核电运营纪录,标志着大亚湾核电基地的运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同时,在法国电力集团(EDF)安全业绩挑战赛中,大亚湾核电公司连续11年夺冠,累计获39项次第一名,是全球获冠军数量最多的核电基地,并在“能力因子”和“核安全/自动停堆”等最能体现核电安全运营水平的硬指标上长期居于首位。
生态核电美名传
融合法国的生产技术管理,美国的质保管理、英国的公司治理和财务制度,以及“深圳特区解放思想、创新进取的意识”和“核工业的奉献精神与电力工业的纪律团队作风”,集东西方技术和文化于一体的大亚湾核电站擅用自然的力量,更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极重生态环境建设,并首提生态核电发展理念。
大亚湾核电基地位于深圳大鹏新区大鹏湾畔,背靠排牙山、远眺七娘山,碧海、蓝天、青山浑然一体。去过的人说,走进大亚湾,犹如置身宁静的大学校园,又仿佛徜徉在一个度假胜地。
其实,令人颇觉神秘的核电产业基地,早在1995年就被深圳市定为“一日游”的重要景点和“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亚湾核电基地科普展厅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命名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安全发展核电,确保香港、澳门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的工作任务,为核电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深圳核博会以“核聚湾区·能动世界”为主题,以开放、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诚挚邀请全球核产业同仁共聚深圳,共同探讨核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