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高能所理论室研究员黄涛、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曹俊合作撰写的《奇妙的粒子世界》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结合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入浅出地介绍过去的120多年间粒子物理学的创生和发展。
多年来,人们力求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至今唯一超出标准模型物理规律的实验现象是中微子具有微小质量和不同代中微子之间的振荡现象,这在书中有详细介绍。
作者从事粒子物理研究多年,他们深刻了解粒子物理的历史,并以自身研究经历的片段穿插在文中,形成了本书的独特之处。
粒子物理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7~1937)是基本粒子概念的形成。1897年发现电子开启了粒子物理学新时代,上世纪30年代逐渐地认识到物质结构的基本成分是电子、质子、中子和光子等。量子力学成为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基本规律。1937年在宇宙线中发现μ子,开始了粒子物理的第二阶段,特别是粒子加速器的发明使人类更容易得到过去只有在宇宙线里才能有的高能量粒子,1954年以后物理学家们可以在精心控制下选择不同的束流做研究基本粒子的实验。粒子物理进入了基本粒子大发现时期,逐渐地“基本粒子物理”为“粒子物理”所代替。1964年以夸克模型为标志,粒子物理学进入了第三阶段,人类认识物质结构深入到夸克和轻子新层次,物理图像完全不同于原子和原子核结构,它们所遵从的动力学规律也完全不一样。传递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以及夸克和轻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也具有很特殊的性质,60-70年代建立起来的夸克和轻子所遵从的标准模型理论出色地描述了由夸克和轻子演变而产生的各种实验现象,已经受了50年的实验检验成为粒子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奇妙的粒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