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生活在高本底地区, 日常辐射需要防护吗?
说到辐射,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辐射我们也经常接触到——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们体内都存在着辐射照射。一般情况下,受到辐射低本底水平的照射对我们人体是没有影响的。
那么,我们经常提到的辐射本底水平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宇宙空间的射线辐射;二是来自自然界土壤、岩石、水和大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天然辐射就其对人体的作用而言,又可分为内外照射两部分。外照射是来自宇宙射线和地壳及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内照射主要来自食物、水和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经食入和吸入而沉积于体内构成体内照射。
据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报告书(UNSCEAR2008)估算,天然本底辐射导致的个人年辐射剂量,全球平均为2.4mSv,典型范围值1~13mSv,如下表,而我国平均2.3 mSv。
我国高辐射环境本底地区有哪些?
世界上有些地区,由于地表层含有高浓度的铀、钍,从而使地表γ射线剂量高于一般地区,称为高本底地区。我国天然高辐射环境本底地区(简称HBRA)主要分布在铀/钍矿床以及伴生放射性稀土矿床地区附近,其中铀矿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以及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地,如图所示。
伴生放射性稀土矿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山东、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如图所示。
高辐射本底水平的照射有何影响?
广东阳江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人均年剂量高达6.4 mSv/年,约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为探索长期小剂量低剂量率天然高本底辐射的健康效应,特别是小剂量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自1972年以来,针对该地的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已坚持了30多年而未间断,是世界上同类研究中观察时间最长的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学者魏履新,对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进行为期18年的流行病学研究(1986-2004年),调查结果表明高辐射环境本底的阳江地区地表γ辐射量为1.87mSv/年,高于对照区的4.25倍;长期居住在高辐射环境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率虽与对照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未发现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增加,但是该地区居民的淋巴细胞形态转变率反应性增强,且居住在高辐射本底地区的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非稳定性畸变(双着丝粒、环)频率显著地高于对照地区居民的相应值,并随着辐射累计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高辐射本底对人体的细胞遗传是有一定的危害作用。因此,生活在高本底地区,对日常辐射的防护是有必要的。
长期居住在高辐射本底水平地区,人体容易受到各种电离辐射而发生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损伤,统称为放射性疾病。
一般长期居住在高辐射本底水平地区容易引发的疾病有:
1、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晕、疲倦、无力、失眠或嗜睡、多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
2、内照射放射性病:过量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使全身受到照射,其有效累积剂量当量大于1Sv,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如放射性核素氚、钠等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神经衰弱综合征和造血系统障碍等;
此外,还有可能引发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白内障、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肿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等。
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电离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的安全防护有三要素:时间、距离、屏蔽。
时间防护。停留在放射源附近的时间越短,接受到的放射性辐射时间越短,对身体损害越小。针对居住在高本底地区的居民,可选择经常性到其他地区探亲访友,避免长时间停留在高辐射本底地区。
距离防护。越是远离放射源,受到的放射性辐射越少,身体受到的损害越小。居民可把住房选址选择远离放射性集中区域。住房建材也选择放射性含量低的材质,尽量少使用花岗岩以及其他颜色艳丽的材质作为建房的材质。居住的房屋,应勤通风,防止室内氡的积累。
屏蔽防护。在放射源周围增加屏蔽层,受到的辐射损害将减少。可用金属,如铅块作为屏蔽层,在必要情况下,居民可穿辐射防护服进行自我保护。
除此之外,居民应适当性增加运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平时也可多吃一些海带、绿豆、胡萝卜、樱桃、无花果、苹果、香蕉、茶叶等食物,增强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