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疫情防控中,中核集团发挥科技与产业优势,利用辐照灭菌技术,助力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大缩短了灭菌环节的时间。
实际上核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远不止这些,在医疗、低碳清洁能源发展等领域大有可为。核技术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 在各个领域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6日我们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亟需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国际原子能机构预判,只有增加核电利用,未来全球才有可能实现气候变化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介绍,核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也是我国履行减排承诺的可靠选项。核电在节能减排方面几乎没有二氧化碳排放。
罗琦说:“核能几乎不产生碳,既清洁又低碳,其他能源清洁但不低碳,此外核能稳定好用。实际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把核能作为一个减排低碳的重要手段。全世界平均核能占的发电量,全世界拉通为10%左右,我们国家现在只有4.9%,差距非常远。而发达国家像法国核能发电占到70%,美国占到20%。我们国家制定了2030的发展长远规划,从现在来看核能发电在我们的电网中占4.9%左右,而按照国家规划到2030年至少要达到10%。”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每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但我国现有核电规模及增速还不能与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罗琦建议,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保证稳定的年开工量;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所有核电项目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应电量消纳政策,让核燃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要大力发展现在的‘华龙一号’,适度发展中国‘玲龙一号’小堆,同时推进快堆(快中子反应堆)的应用,用这三个手段把我们的发电量提起来,至少要先达到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然后再逐步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同时要建造一些核供热堆,尤其在北方这种堆是专门供热的,能够并入城市管网,通过核能发热非常安全。现在国内也搞出这个技术,我们称为燕龙,所以这几条龙4个组合拳要把碳峰值给降下来。长远来讲就是核能研发要跟上,未来的快堆要大面积用,现在的压水堆要改进提高,然后新的聚变堆要加大投入。”
另外,核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药物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是迈向精准医疗的重要途径。放射性药物是核医学的核心和灵魂,在分子诊断和精准医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医学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罗琦说:“目前为止,放射性医学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治疗癌症用,就是定量靶向。比如我们的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可以杀癌症细胞。二是还有一部分的药物是做检测,比如检测心血管有没有毛病,注射某种适应剂、跟踪剂,就能知道整个器官什么形状,血液怎么流动,组织边界是怎么回事。还有是正在开发的保健作用药。总之,要跟公众解释好,其实其一点点微量对人是非常有好处。比如用碘131来治疗甲亢,现在我们的技术、药已经做到一次交费终身治好,为什么敢承诺终身包治,就在于把握性很大。”
罗琦表示,我国放射性药物研制迎来了第65个年头,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在放射性药品人均使用量方面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未能发挥出放射性药物的优势和应有作用。
罗琦委员提出建议,应加大对放射性药物前期基础研究投入,指导放射性药物的技术开发,同时,出台新的政策,进一步调动药企积极性,降低药物成本,扩大市场。“实际上,现在国内制备放射性药的医用同位素和药本身很多是进口的。我们现在本身就应该是自主化,需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力度,既要代替国外进口,同时要开发出一些新药。现在国家规定每个县一级都应该设置放射治疗科,发展余地挺大。所以首先是技术,科研要投入,技术拿到后就是产业推广,政府的监管取证过程对核医学要有特别政策,之后政策就要纳入医保。其中监管取证的问题是很严峻的,政府监管要有一套程序,一些看准了的要特事特办,在注重实效的情况下简化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