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和美的追求,化妆品日益普及,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安全性、实用性、功效性和稳定性是化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微生物安全是化妆品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
为了保障化妆品的微生物安全,我国从1987年开始,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87)、《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GB7918.1-7918.5-87)、《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1年)、《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发布,2002年修订)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化妆品定出了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与酵母五项微生物指标和相应的检验方法,规定眼部化妆品、口唇等粘膜用化妆品以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500CFU/mL或500CFU/g,其它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mL或1000CFU/g,每克或每毫升产品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100CFU/mL或100CFU/g。
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对2002~2003年部分化妆品企业送检产品的分析结果显示,166份样品的细菌学指标总超标率为6.0%,霉菌与酵母指标总超标率为7.2%,经初步分离鉴定,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占细菌总数的28.6%,假单胞菌属,占24.1%,葡萄球菌属,占18.5%,其它菌属占28.8%,包括沙雷氏菌属、产碱菌属、微球菌属、气单胞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爱文菌属等,霉菌与酵母主要有木霉属、曲霉属、根霉属、脉孢菌属、短梗霉属、假丝酵母属等。
化妆品污染来源
化妆品成份复杂,含有的许多营养物质是污染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在化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经过多道工序制成产品,各种各样的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分析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1 原料化妆品是由各种原料经过合理调配加工而成的复配混合物,原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有油质原料、粉质原料、胶质原料、表面活性剂、溶剂原料、香精香料、染料、颜料等,在这些原材料中,天然的动植物成份及其提取物如明胶和骨胶原多肽水解物、胎盘提取液、水貂油、羊毛脂、人参、当归、芦荟及其提取液等,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次被微生物污染可能性大的原料还有增稠剂、粉体、表面活性剂稀溶液等,相对而言,油脂、高级脂肪酸、醇类、香料、酸、碱等原料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2 水水在整个化妆品生产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极其重要,一般化妆品配方中水的比例大约为30%~70%,工艺生产中水的用量更大。普通的生活饮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Ca2+、Mg2+、Fe3+、Mn2+、Na+等离子以及有机物和微生物,不宜用于制造化妆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水质纯化技术推陈出新,微滤(MF)、超滤(UF)、纳滤(NF)、离子交换、反渗透(RO)、电渗析(ED)等技术的单独或组合应用,可以得到符合化妆品配制及生产用水要求的纯水或超纯水。
3 管道与设备化妆品生产设备包括乳化罐、贮罐、管道、阀门、接头、流量计、过滤器、泵和灌装机等,大多数化妆品生产企业产品种类繁多,设备为多种产品共用,如果采用通用的化工生产设备,在设计时没有从清洁卫生方面考虑,拆卸较麻烦,难以完全清洗消毒,设备和管道上滋生了微生物,产品流经时会不断被污染。
4 包装物化妆品的内容物因容器和附件而污染微生物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容器生产厂家的卫生环境未必能保证容器在生产、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清洁卫生。
正确高效的灭菌方式——辐照灭菌
化妆品原料中的有害菌和化妆品在生产中因污染产生的细菌将对皮肤带来潜在危险,而高温灭菌又会破坏化妆品自身的特性,影响其质量,利用电子束辐照灭菌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对于不耐高温的化妆品是一种理想的灭菌方法。
例如:化妆品原料中的滑石粉、云母粉;化妆品成品中的粉底、化妆刷、毛刷、各式面膜、各种膏霜;儿童接触的毛公仔、婴儿咬牙、羽毛制品……
因此,化妆品辐照只要剂量合适,对于产品本身性能是不会有变化的,只是起到消毒灭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