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安全风险。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提到,截至2019年年末,全球有逾1.35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2020年6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影响》政策简报中提到,受疫情影响,预计未来两年全球经济产值将减少8.5万亿美元。2020年可能陷入极端贫困的人数或高达4900万。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受到不同程度冲击,部分国家开始禁止部分农产品出口,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而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世界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显示,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全球约有14%的粮食在生产至零售环节前损失掉,而零售和消费环节的浪费也异常严重。
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从存储、运输、加工等环节看,粮食损失量每年超700亿斤;从餐桌消费端看,每年浪费粮食约500亿斤。而餐厨浪费粮食处理过程中不仅会释放甲烷,还会消耗化石能源,对自然环境造成二次压力。
南方洪水肆虐与北方持续干旱叠加威胁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今年7月,全国共出现6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落区重叠。长江流域较常年同期偏多57.2%,淮河流域较常年同期偏多31.6%,南方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868.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97.4亿元。同时,东北地区中部和南部、华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大部等地降水仅为常年的20%-60%,东北三省与内蒙古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78千公顷[ 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网站新闻报道]。洪涝灾害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不单是浸泡、受潮直接导致的食物口感下降、食物表面长毛发霉、食物内部组织遭到破坏,还极易造成疫病流行,一些多年不发生、很少发生或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因洪水都有可能发生。世卫组织发出紧急提醒:被洪水接触过的食物都要丢弃——这又是多大数量的食物抛弃,无从知晓。清晰的数据与现实情况再次提醒我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根本。
新冠疫情让快速发展的冷链物流画上安全问号。冷链物流的应用保证了生鲜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中的低温保鲜要求,让我们有机会品尝世界的各类美食,在餐桌上获得极大的幸福感。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数据,2019年,我国对冷链的总需求量达23308万吨。同时,冷链物流也被应用于疫苗、生物制剂、病毒等低温医药产品领域。研究人员日常采集带有病毒的生物样本也通过低温保存,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今年7月以来,国内已经报道至少有10起进口冷冻生鲜外包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事件。专家也同时指出,为保鲜而创造的低温环境,有可能给新冠病毒的存活创造了可乘之机。
疫情之下,更多人开始关心饮食安全、营养补充、食品质量与粮食安全,也开始反思我们的行为与粮食安全、饮食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实践硕果累累:科技为粮食安全、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实践证明,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企业抵御风险的隐性能力直接转化为显现的核心竞争力,科技为企业稳定、非爆发式的增长率与盈利能力保驾护航。
只有以前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领企业不断变革,才能在破浪前行长盛不衰。荷兰皇家帝斯曼(DSM)是一家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专注于全球营养、健康和绿色生活。而历史上的帝斯曼曾是一家荷兰皇家煤矿企业。面对今年严峻的新冠疫情,帝斯曼上半年依然保持了稳健的业绩增长。帝斯曼100多年战略转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生存是内在统一体,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企业,才能真正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
“凤岐云农”远程E-science平台硕果累累,以科技为谭家湾新品种熟化农场注入新动能、开拓新道路。“凤岐云农”历经17载自主研发出一套可靠、实用、便捷的“大数据农业”系统,涵盖了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数据采集、传输与智慧处理,完整透视并呈现出物理世界的真实运行情况,其系统集成的软硬件先后获得了70多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切实做到了“种植有大脑、生长有智慧、销售有追溯”。
传统试种方式耗费土地、时间并受空间制约,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更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2019年,“凤岐云农”通过对谭家湾650亩土地的有序规划,结合自主研发的E-science平台,成果打造了谭家湾新品种、新技术熟化云上农场,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数据的完整采集,实验端基于数据远程下达准确种植指令,水、土壤、温度、湿度等多重种植数据集采后再反馈回实验端,大数据的积累,成功推演出某一经济作物的数据模型,极大提高了一次性种植推广的成功率。
“凤岐云农”E-science平台不仅为农产品的消费升级提供技术保障,更为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见的数据支撑,为我国粮食安全与消费升级探索了道路。
中广核高能电子束技术为生鲜保存与冷链安全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高能电子束利用电子照射产生的自由基,不仅能够灭活生鲜产品表面附着的有害生物体,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还能有效使蔬果细胞进入休眠状态提高保鲜度。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高能电子加速器在发达国家加工产业年产值增长率连续超20%,被视为新兴领域的高科技绿色加工技术。我国从2005年开始促进该行业发展,行业产值增长率保持了15-20%。目前,食品高能电子加速器加工已被WHO列为确保食品安全、避免因腐败变质影响食品供应的重点推广计划。全世界已有500多种高能电子加速器加工食品在53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30多个国家进入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
有报道称,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率分别达到25%、12%、15%,每年仅水果蔬菜造成的损失超过千亿人民币。在粮食方面,高能电子束技术能够替代化学药物熏蒸法用于杀虫、灭菌,不仅拒绝药物残留副作用,还有利于长时间保鲜和长距离运输。在农药残留方面,高能电子束技术在农药降解方面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击碎绝大部分农药的官能团,使之成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成功实现降解农药残留。有数据显示,在不改变农产品任何形态的前提下,高能电子束技术能够实现多种农副产品中30余种农药残留的降解,保障食品安全。
中广核已在云南百色投资兴建了高能电子束保鲜中心,其核心设备为中广核自主研发生产的10MeV/20kW直线电子加速器,该设备技术成熟,稳定运行时间高于7000小时/年。根据经验数据,一台设备处理量可达6-8吨/每小时,年处理量将在40000吨以上。该中心建成后,不仅能将当地特色的沃柑、红心蜜柚、脐橙等特色水果安全输送全国,更能为周边优质农产品的保鲜与冷链环节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粮食安全不可回避:共同发力精细化农业,拓展内循环经济
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始终是我们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人类不断攀升的消费,推动了过度开发和持续扩大的农业生产,这就让科学有效的精细管理手段再次成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作物安全的焦点,同时,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迫切要求传统农业种植与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农户提高对农田整体的感知能力、更科学决策日常操作行为、减少重体力重复性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以解决农业生产人力不足的问题,还能够在育种栽培、土壤改良、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扩展应用让全程可视化,让农作物质量安全可追溯,极大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与人为因素,化解“靠天吃饭”的高风险和散、乱、小的无序低效状态。
人类的快速发展必然受到有限资源的制约,精细化农业与提高营养摄入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路径。
我国传统农业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央企与民企共同发力,着力在耕、种、管、收各环节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指导方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从种、收、加工与销售环节的全程可追溯与虚拟可视化,产业链上的各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云数据平台随时查看生命周期各阶段基础信息,确保了农产品健康安全,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高质量产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