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原子能院建院70周年,一路走来,原子能院风雨兼程、与国同心,历经蜕变、初心不改。其间既饱含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时刻;既洋溢着自主创新、奋发图强的主旋律,又体现出开放办院、合作共赢的全球视野。原子能院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当代科学精英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
我国首批堆照放射性同位素诞生
1958年6月,“一堆一器”建成后,原子能所(原子能院前身)立即组织科技人员掀起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新高潮。10月1日,在反应堆上第一次试制成功我国首批33种放射性同位素。《人民日报》以头版新闻向全国人民报告了这一喜讯。在这首次“战役”中,原子能所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辟了我国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新纪元,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
1958年5月30日,原子能所召开全所“七一”献礼大会,同位素制备组组长肖伦在会上激动地宣布:“我国第一个堆照样品即将入堆,第一个堆照同位素就要诞生了!”与此同时,姚历农和胡佩汶正跑步把第一筒照射样品,从原子能所的12号楼送到101堆(重水反应堆)。第一筒照射样品放入反应堆,标志着中国人工制备放射性同位素时代的开始。
1958年7月1日,同位素制备组提出试制30种放射性同位素向国庆献礼,后把指标增加为33种。当时同位素制备组成立还不到两年,他们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开始了我国首批堆照同位素的试制工作,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成功试制了33种放射性同位素。
那是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劈山开路的两个月。没有操作放射性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热室,大家就在101堆的二楼借用两间普通实验室,在通风厨里用铅砖和铅玻璃做防护屏,造了一个“土热室”;没有机械手等设备工具,大家就自己设计加工简易的抓取器、手摇切割器;运送装有放射性样品的一百多斤铁罐,他们不怕苦累,用肩抬、用小车推;他们用近3米长的自制抓杆,像钓鱼一样把装有放射性样品的小铝筒迅速从罐中抓出,转移到通风厨内切割打开,进行分装处理。
从反应堆中提取、分装照射样品只是试制工作的前奏,更艰巨、细致、费时的工作,是对33种堆照同位素、上百个放射性样品进行化学处理,连续不断地进行跟踪分析测量。大家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两个多月,测量了上千个数据,并经过仔细的作图、计算、分析对比、综合判断,最后总结出33种堆照同位素的核成分、核纯度、比活度和堆照参数,为今后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原子能所科技人员就这样土法上马、边干边学,像要接生新生胎儿一样,小心翼翼地从反应堆迎接33个同位素的诞生。1958年10月1日,重水反应堆生产出钴-60、钠-24、磷-32、钙-45等33种放射性同位素。我国首批33种堆照放射性同位素的试制成功,开辟了我国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新纪元,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原子能所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基地。
1958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我国原子能科学的不少方面赶上世界水平;原子堆生产33种放射性同位素”为标题作了报导。由于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同位素制备组的青年战斗集体荣获当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集体”称号,并派代表参加了1958年10月1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副主席和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接见。
种子植物的辐射可能是触发晚古生代冰期直接原因
原位测量量子液体中同位素杂质浓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