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检疫辐照处理的定义
国际植物保护组织(简称IPPC)出台的ISPM 18号国际标准中定义:检疫辐照处理就是利用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或X射线直接照射被处理货物,使其携带的害虫不能完成发育周期或病原菌完全死亡,从而达到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在一个新的地方定殖、传播或扩散的目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检疫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熏蒸、消毒、热处理、冷处理、以及辐照处理,所以,检疫辐照处理实际上是检疫处理的一种技术类型。
(二) 检疫辐照处理的发展起源
检疫辐照处理技术的发展源于口岸最常用的熏蒸剂溴甲烷面临的淘汰趋势和食品辐照技术的成熟发展。
一是,溴甲烷面临淘汰。
由于溴甲烷破坏臭氧层,于1992年被《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首次列为受控物质,此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应用,IPPC、IAEA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检疫辐照处理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
二是,食品辐照技术的成熟发展。
1980年,FAO/IAEA/WHO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作出结论:“用10kGy以下剂量辐照任何食品,在毒理学、营养学及微生物学上都丝毫不存在问题,而且今后无须再对经低于此剂量辐照的各种食品进行毒性试验”。由此消除了辐照食品的安全顾虑,技术成熟。
1999年,FAO/IAEA/WHO高剂量研究小组宣布超过10kGy的辐照食品也是安全的结论,但国际辐照食品咨询组(ICGFI)明确提出“对任何食品的辐照,应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进行,其最低剂量应大于达到工艺目的所需的最低有效剂量,最大剂量应低于综合考虑食品的卫生安全,结构完整性,功能特性和食用品质所确定的最高耐受剂量”。此后,食品辐照技术蓬勃发展。
而检疫辐照处理是以阻止有害生物繁殖和发育为目的,其辐照剂量一般<1kGy,因此,相比10kGy(甚至更高剂量)的辐照食品而言,不存在毒理学上的安全问题,但针对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应评估其最高耐受剂量。
香蕉经1000Gy电子束辐照后,表皮开裂
沙糖桔经200Gy电子束辐照后,表皮色泽受到影响
(未辐照)新菠萝灰粉蚧成虫产1龄若虫
150Gy辐照后成虫仍然是活的,成虫产生1龄若虫已死亡
基于果蔬原料的食品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