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的特殊领域,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而辐射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 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都表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进入到了新的状态,其发展势在必行。
1 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安全与辐射环境保护工作, 部分市州建立了辐射环境监测站,在辐射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宜宾市为例,宜宾市辐射环境监测站始建于
2009 年,专职辐射监测人员 8 名,配备电离与电磁辐射监测等监测设备60 余台,监测资质齐全,可开展x-γ 辐射剂量率、α、
β 表面污染等 13 项的监测业务,有效地为辐射安全监管提供了服务和保障。宜宾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水平,地下水及主城区饮用水、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处于正常水平;电磁环境水平符合公众导出限值的要求,重点放射性污染源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1.2 辐射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在原有的 3 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点的基础上,在徐州区、
临港开发区增建了 2 个辐射空气自动监测点,设备先进,能自动预警,多次为应对地震、水汛等自然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叙州区南岸城区,建设 2 个电磁辐射监测站,实时反映电磁环境质量现状,不断完善了地表水、饮用水、土壤、地下水监测点位,确保了辐射水、气、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全面和完整。
1.3 强化辐射监测提升服务水平
制定辐射监测方案,规范、科学地开展监测,及时提供监测报告。开展监督性监测和污染纠纷监测数,有效地为辐射安全监管提供了服务和保障。对辖区内核技术利用单位和重点、敏感辐射区域及点位开展辐射安全调查监测,监测成果汇总分析报市、县两级环保主管部门备案,确保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全面掌握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状况。
1.4 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扎实做好辐射应急监测工作,积极参加省市的辐射专项应急演练,提升应急队伍对突发辐射事故的处置应变能力。面对九寨沟、绵阳、兴文、长宁地震和朝鲜核爆等突发事故,能顺利完成应急监测工作,确保核辐射安全。
1.5 形式多样开展宣贯核安全文化
结合“4.22 地球日”、“6.5 世界环境日”等,通过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电离、电磁辐射安全与防护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增强核技术利用单位及社会公众核与辐射安全意识;组织监管、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监管、
监测人员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促进基层现场监管技术能力的提升,大力推进核安全文化的宣贯。
2 辐射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自建站以来的编制数,至今未增加,编制数很难争取,很大程度上限制能力提升和业务扩展,面向未来片区管理,能力不足的弱点尤为显现;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是面临的严峻问题, 很缺乏对辐射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放射性监测数据分析梳理、放射性物质污染防护、辐射科研等都精通的技术性人才,这对辐射环境监测事业的创新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2.2 辐射监测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随着核技术利用单位种类、数量增多,监测任务在不断增加,辐射监测能力建设也就越显薄弱,编制数量、业务用房、监测仪器设备、工作经费严重限制了能力提升。尤其是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设施不规范,严重制约了辐射监测站能力发展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能力。
2.3 核安全文化推进仍需持续用力
核与辐射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社会化宣传还不够普及,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与辐射安全意识树立不牢,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培训需要不断加强;社会对核安全认识不足,了解不充分,部分公众谈核色变的情况依然存在。
2.4 电磁辐射污染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日益增多,群众对输变电站、移动通信基站、广播电视塔等产生电磁辐射的担忧,特别是 5G 网络的推广,5G 基站密度远超 4G 基站,涉及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的投诉和信访将大幅增加。
2.5 辐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面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辐射应急监测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方案需要不断完善, 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需要不断加强,应急监测物资贮备缺乏,需要重点提升辐射事故应急保障工作。
2.6 强化辐射环境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体系符合(RB/T214-2017)和 ( 国市监检测 [2018]245 号 ) 的相关规定,但是实验室活动相关设施及环境条件的文件化规定、仪器设备标识使用、实验室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另外,对辐射监测技术和新标准及准则的学习、运用上需要加强。
3 辐射环境监测的发展与建议
3.1 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辐射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辐射监测站资质齐全,能开展常规项目的监测。但是,与辐射环境管理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诉求依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配置监测设备,完善业务用房和实验室的建设,全面完成能力建设任务,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
3.2 提升辐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素质
辐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辐射环境监测的核心和关键,只有不断注入新的人才资源,才能保证监测事业的蓬勃发展。辐射监测站应利用《国家核安全法》的贯彻对核安全监测需求契机,积极争取人员编制,突破人员瓶颈限制;应探索建立人力资源评估与绩效考评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作为、作风正的专业化监测技术人才队伍,为辐射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3.3 强化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针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应加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进一步做好应急监测物资、设备的储备和更新,完善应急响应预案,强化应急监测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做到一有辐射情况,人员拉得出、车辆开得动、设备能用得上、技术有保证,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
3.4 加强宣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
搜集、整理、制作核与辐射科普资料,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的社会宣传,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普及辐射防护等方面的科学常识,为广大公众日益关注的电离、电磁辐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提高公众对电离、电磁辐射的认知水平,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对核行业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进行全员培养,积极推动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行动,提升社会的安全意识。
3.5 完善质量体系建设
建立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网络,完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等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主动接受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评审,落实资质审查制度,加强对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严格执行上岗考核,持证上岗;对辐射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参加实验室之间测量比对及标准溯源,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
3.6 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目前能完成辐射环境监测任务,但对于辐射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缺乏研究。因此,应围绕放射性污染防治和辐射环境监测,开展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放射性调查方法研究和区域性电磁环境调查及监测方法研究工作,为后续开展取样监测和重点区域电磁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核与辐射安全监测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辐射环境监测站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信心,找准目标,开拓进取, 务实工作,完善辐射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强化监测质量, 扩展监测领域,为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华 .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 [A]. 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C].
[2]GB 18871 - 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