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鲜9号’高产,‘浙鲜12’早熟‘浙鲜19’抗旱耐热,几种品种搭配在一起,市场供应时间大幅增长。”6月24日,在嘉兴嘉善、宁波慈溪先后进行鲜食春大豆新品种及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观摩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戚行江如是说。
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是将矮杆作物鲜食大豆(即俗称的毛豆)和其他高杆作物或果树等科学地间隔种植,土地养分和阳光都得到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增产增收。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告诉记者,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浙江省11项旱粮主推技术之一,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
在嘉善县惠民街道‘浙鲜12’及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记者看到,‘浙鲜12’正处于成熟的季节,豆荚翠绿,长势喜人。该品种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所育成的早熟、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熟期早,生育期(出苗至采收)约70天。
据介绍,此次观摩会所展示的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是通过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作物协同高产、绿色增效的目标,在玉米小幅减产(减产幅度20%以内)前提下,一般玉米亩产800公斤,每亩增收鲜食大豆300-400公斤,亩增效800-1000元,该技术在杭州萧山、宁波慈溪、金华兰溪等县市有一定规模的推广面积。
观摩会现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介绍说,目前,大豆和玉米套种技术已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主要采取两行玉米三行大豆或者两行玉米两行大豆的间隔种植方式,扩行距、缩株距,让玉米的株距可以在20厘米以下,保证光照,实现增收增产。
据悉,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还有其他新品种已获审批。例如‘浙鲜19’,是夏大豆耐高温品种,可在8、9月上市,豆荚饱满。‘浙鲜86’品种,则是秋大豆耐迟播品种,最迟可在8月中旬播种,11月中下旬上市,与其他品种搭配种植,可有效将毛豆的供应时间拉长。
“大豆这一学科是省农科院的老牌学科,在开展鲜食大豆研究过程中既要利用好已有的丰富经验,又需要及时根据市场导向去调整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戚行江说,未来浙江省农科院开展科学研究更要将市场导向考虑进去,研究出更多的适应江浙一带的市场需求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