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核技术开发利用“终极目标”:趋利避害 持久造福人类

2015-06-13 11:21          核技术 开发利用
近日,最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表了日本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在福岛核电厂核泄漏事故后,生活在关东地区北部苍鹰的繁殖成功率正在下降,显示出放射性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由于公众对核技术知之甚少,提起“核”,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核辐射、核泄漏这些低概率的“核事故”带给人类的危害,对“核”的认识也一直都是两个词:一是恐怖,二是神秘。
“其实核技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等领域业绩非凡。”理论物理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郭志辉说。
一面是无处不在的“核辐射”,一面是业绩非凡的“核技术”,让我们跟随专家,追寻“核”与你我的关系。
业绩非凡的“核技术”
“了解核技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放射性。”郭志辉指出,核技术的“核”指的就是化学元素的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有一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可以辐射出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电子或者光子等等,这些粒子可能脱离原子核而放射出去,从而形成我们熟知的各种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x射线、γ射线等,这就是“放射性”。
郭志辉介绍,放射性射线能够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并且与被辐射物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效应。
医学领域是放射性药物与核技术应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中,放射性诊疗在整个卫生支出中占10%以上。
人们研制了放射性药物,进行“放射性示踪”。郭志辉解释,“放射性示踪”,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在医院听到的“造影”。由于任何一种放射性核素从不稳定到稳定都要经历一个衰变期,不同核素衰变类型不同,有特定的半衰期和衰变能量,因此对于放射性的检测和追踪也较为容易。“X光机、CT、γ相机等医学设施都使用了‘放射性示踪’。”
“我们在医院做胃部造影时,喝下的硫酸钡就属于放射性药物,它在胃部聚集,通过X射线检测就可以判断胃部是否存在病变。此外,进行CT检查前也会服用放射性药品。”郭志辉说。
“放射性示踪”在工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据介绍,应用放射性核素硫—35做成示踪剂,注入油井,打一些检测井进行检测,就可以知道地下的油水分布情况。
此外,在考古领域,应用放射性核素碳—14测年;在食品工业领域,利用辐照技术为食品保藏与灭菌等,都已经非常普遍。
无处不在的“核辐射”
“应用广泛、业绩非凡也意味着核辐射的无处不在。”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河北省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专家周海焕介绍,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以来,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天然辐射的照射中。
据了解,天然辐射的第一类来源是宇宙外层空间发射的α、γ等高能射线,第二类来源是土壤、岩石中含有的铀、钍等放射性物质。这些天然辐射被称为本底辐射。此外,人还自觉地接受着额外的人工辐射,比如坐飞机、去医院做CT检查等。
不仅如此,人体本身也是辐射源,人体内部都有天然性放射性元素钾—40,放射β、γ射线,这些射线一半被人体吸收,一半向外辐射。
周海焕介绍,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有效辐射当量剂量的单位,记作Sv),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能量记为1希沃特。
有数据显示,地球上每人每年平均受到天然辐射的剂量约2.4毫希沃特(1希沃特=1000毫希沃特),受人工放射性核素影响的辐射剂量为0.01毫希沃特。乘飞机每小时辐射量为0.005毫希沃特;每次X光检查的辐射量为0.2—2毫希沃特。如果做胃部造影,喝下硫酸钡后进行透射,所受的辐射剂量为5到15毫希沃特。
“只有过量的辐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周海焕介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人本体的伤害,比如高强辐射会造成血液病变、皮肤烧伤和致死等;另一种是辐射会造成人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影响下一代健康。
据了解,人体一次受到250毫希沃特以下的核辐射照射不会发生损伤;当剂量在250到500毫希沃特时,可能引起血液变化,但无严重伤害;当剂量超过4000毫希沃特,在没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有50%的死亡率;超过6000毫希沃特时,则可能致命。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止有害辐射?周海焕介绍,在防止辐射方面,应该区分外照射和内照射。
所谓外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外,使生物受到来自外部射线的照射。对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大人与放射源的距离、缩短在放射性区域停留时间、采用屏蔽技术等,常用的屏蔽材料有混凝土、铁、铅。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要减少内照射需要尽量不让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如进入放射性工作区穿特制的连体服,强放射性物质的操作要在热室中进行等。
周海焕介绍,虽然核辐射处处存在,但实际上国内外所发生的放射性伤害,主要是急性的放射性事故。比如放射源被盗、丢失,辐照设备操作失误等。
安全高效的“核电厂”
除了核辐射,核能是人类应用核技术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郭志辉介绍,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一类是裂变能,一类是聚变能,两种类型都会带来巨大的威力。
核能是目前能取代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的能源之一。据介绍,1公斤铀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所放出的化学能,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更巨大。
虽然核能效率很高,但人们对核电厂的安全更为关心。
“核燃料铀化合物在链式裂变释放热量的同时,会伴随着中子和α、β和γ射线。”周海焕指出,为了避免辐射伤害,核电厂的关键部位核反应堆内外都建有多重保障系统,包括核燃料元件的包壳、压力容器和安全壳等。
首先是包壳。周海焕说,核燃料被制成颗粒状,封闭填充在包壳内,构成燃料棒。包壳材料要求耐高温高压、耐腐蚀,破损率万分之一。
其次是压力容器。燃料棒密闭后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一起,构成燃料组件,放在压力容器内。“压力容器是反应堆的心脏,要求强度大、抗腐蚀,保证绝对没有裂缝和泄漏。”
第三重保障体系就是安全壳。保证反应堆在一个密闭的体系里运行,安全壳要求能耐3—4个大气压,能承受飓风、地震和来自内部或外部飞射物与飞机坠落的袭击。
此外,核反应堆内还设有空气净化、喷淋水和消除氢气等系统,能够防止氢气爆炸、阻止放射性核素外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周海焕介绍,核电站对放射性的检测是非常严格的,在核电厂内装有许多监测头,在核电厂外的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范围内,也设有许多辐射监测点。此外,还有检测车、监测船和飞机航测做流动巡回检测,取样分析空气、水、土壤中的放射性浓度,以及粮食、牛奶和海产品中的放射性水平。
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天然辐射的照射中
“可以说没有什么物质能够像放射性一样被灵敏地捕捉。放射性一旦超标,仪器会自动报警。”周海焕说。
根据对现有核电站的监测,核电站周围增加的核辐射剂量只在几个微希沃特(1毫希沃特=1000微希沃特)水平,不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百分之一。比如中国秦山核电站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率小于10微希沃特/年,而秦山地区天然本底辐射为2.4毫希沃特/年。
至于核废料的处置,“低中放射性废料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处理方法。”周海焕指出,要认真对付的是那些包含有长寿命核素(如镎—237,钚—239等,半衰期长达数十万年)的放射性强度高、毒性大的高放废液。这些废物,可以采取玻璃固化或陶瓷固化的形式,固化后封装在非常耐腐蚀的高级合金钢制成的容器内,运到高放废物处置库。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结论,天然辐射、医疗辐射和核工业厂矿、正常运行的核电厂的辐射照射,对人体的健康是不会有影响的。”周海焕说,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做到安全、无害的开发利用核科学技术,持久地为人类造福。

 



推荐阅读

达马迪安:神助MRI早期跨越式发展

科学史上许多革命性的突破与发明常常充满着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发明就是有趣的一个例子。近十年来核医学领域因PET MRI不断装机应用于临床,为学科保持领先创造了奇迹。我们核医学界对PET的发明发展应用熟稔在心,但对于MRI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早期发展历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中科院院士、光学专家李儒新:高功率激光与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广阔

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李儒新发表了题为《高功率激光与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广阔》的演讲,阐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近年来相互促进交叉研究发展的有关情况。 2021-06-02

美国前防长佩里:目前发生核战争或核事故可能性比冷战时期还要高

29日,日本《朝日新闻》发布了对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的专访内容。该专访围绕美国国防和核武器话题展开,佩里在受访时表示,就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发生核战争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战时期还要高。 2021-06-01

未来核安全的数字创新

NEA总干事麦格伍德评论道:“如果核工业错过这场数字创新,那核能的未来将遭遇重大损失。” 2021-05-14

访乌克兰核能问题专家——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方案将威胁人类健康

乌克兰国家核监管检查局委员会成员、核能问题专家奥莉加·科沙尔娜娅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堪称“野蛮”行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威胁人类健康。 2021-04-27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