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成都出土6000余座古墓 X射线探伤检测帮助考古

2020-05-15 16:11          x射线 核分析技术

经过五年多的挖掘,四川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先后出土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上万件不同材质的墓葬遗物。其中,在一座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研究人员发现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十分珍贵精美的古老文物。

然而,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有些原本就脆弱易碎的文物如今变得更加残破不全,这给后续文物处理保护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面对如此大量精美珍贵且历史悠久的墓葬遗物,成都考古文物研究院技术人员是如何在确保不损伤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提取作业的?接下来会如何展开清理研究工作?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15日采访了有关专家。

6000余座古墓上万件文物

埋藏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四川成都高新南区,面积仅仅有10.34平方公里。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成都考古文物研究院考古研究人员发掘出土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囊括了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多种类型,而且这些墓葬横跨历史周期长,从战国到秦代,从两汉六朝,到唐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此外,该园区还出土了上万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宝”,比如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

“该园区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说。

进行现场整体套箱提取

已通过X射线探伤检测

考古工作队在对五根松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时,在该墓地Ⅲ号地点西北缘发现了一座编号为M94的重要崖墓。

在该墓葬中,先后出土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大量汉末三国时期的精美文物。“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雨茂说,这也是近年来三国时期文物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将开创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相关技术人员目前正在对M94崖墓出土的这些文物进行清理工作。那么,这些文物是如何进行提取、清理、勘测的呢?相关技术人员以“佛像摇钱树”文物为例进行了具体解释。

“这件‘佛像摇钱树’文物是在M94崖墓的耳室中发现的。铜摇钱树枝叶并不在摇钱树座上,两节枝干、钱叶堆放在一起,”左志强说,这可能是墓葬主人的有意放置。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考古清理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在现场对摇钱树主干及堆叠枝叶进行整体套箱提取:首先,要将套箱进行翻转,从底面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清理,接着,再慢慢提取原本压在摇钱树构件下方的陶罐及石板,这样就会露出摇钱树的枝叶,从而逐步完成套箱提取工作。

提取出来后,研究人员如何进一步判断文物的损伤情况?记者了解到,在对附着在“摇钱树”枝叶上的泥土进行初步清理后,研究人员会进行下一步的X射线探伤检测——即通过X射线照片得到摇钱树各构件的叠压关系,初步判断摇钱树各构件的锈蚀程度等。

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将“上场”

部分文物正在进行实验室清理

这批在历史长河中“沉睡多年”的古老文物,如何在无损情况下获取文物信息并进行相关保存,是考古学界研究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数字科技手段的引进给文物勘察分析工作带来了“福音”。如数字化石窟、石刻,大同云冈石窟、乐山大佛等项目,均采用新型技术进行数字考古作业,这为M94崖墓出土文物的分析勘察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后续实验室清理过程中,技术团队计划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摇钱树的堆叠情况进行三维信息采集。据了解,这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外业时间短、人为误差影响小、非实体接触等多种优点。

此外,研究人员还计划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获取M94崖墓出土文物的数字模型,从而保留原始的叠压关系资料。同时,通过使用手术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辅助清理工作并实时记录重要信息。

相关专家表示,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把文物的几何和纹理信息“复制”下来,再利用数字的形式存储或构建成三维模型的做法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及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除佛像摇钱树外,在五根松墓葬出土的侧室木棺、主室陶棺、陶楼等其他重要文物也正在进行X射线探伤检测,目前已进入实验室清理阶段,届时,重要文物的信息提取与科学保护将有更完美地呈现。

此外,在考古界,自古就有“汉墓十室九空”说法,而五根松M94汉朝崖墓不仅未被盗掘,且随葬器物丰富多样,数量多达86件(含可修复完整器物),钱币多达数百枚。其被相关专家鉴定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



推荐阅读

ALICE发现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粲强子化有所不同

由ALICE合作进行的新测量显示,在质子-质子碰撞中,粲夸克形成强子的方式与基于电子对撞机测量的预期大相径庭。 2021-06-11

破裂物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团队等离子体破裂物理课题组在破裂物理、逃逸电子和破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等上。 2021-06-10

中子衍射研究:一种新的自旋结构及巨压磁效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3组团队,在Fe掺杂的MnNiGe合金中,利用中子衍射手段,首次解析出了无公度圆锥螺旋磁结构,并利用此磁结构关联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获得了巨大负热膨胀 2021-06-10

近代物理所研究者指出近年报道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现象或被高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美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NEEC)现象,因受复杂γ(伽马)本底影响,测量的激发几率可能被显著高估。该研究推荐利用次级束流装置在低γ本底环境下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相关研究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的“Matters Arising”栏目上。 2021-06-08

中国散裂中子源初期核数据实验结果引人注目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于2018年建成。CSNS的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或反角白光中子源,简称Back-n)是一台高性能白光中子源,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前列,尤其是其距中子产生靶等距离的中子流强是国际上最高的,覆盖能区范围和中子飞行时间测量的分辨率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21-06-05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