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工作办公室正式公示了2024年相关拟授奖项目名单。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象征。
一影医疗、上海联影、南昌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参与的《快速高分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 项目,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成果与实践应用价值,在众多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
江苏一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聚焦智能化影像设备和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及商业化推广,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手术综合方案提供商。公司以“+3D”、“+机器人”和“+AI”为战略规划,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影像设备,提供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术前-术中-术后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胡战利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大模型的低剂量PET图像重建技术,在重建过程中高效提取和整合了基础模型的先验信息,使低剂量PET重建技术在精度和安全上实现了提升。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先生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象征。
吴文俊,男,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而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A)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创建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吴文俊院士研究工作涉及代数拓扑学、代数几何、博弈论、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众多学术领域。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嵌类,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数学机械化等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可剖形在欧氏空间中的实现问题》、《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初等几何部分)》、A theory of imbedding,immersion, and isotopy of polytopes in an Euclidean space 等。吴文俊院士1956年因在拓扑学中示性类与示嵌类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一等奖(1957),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90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3年获陈嘉庚基金会数理科学奖;1994年获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7年因在数学机械化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获法国厄布朗(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2000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201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2019年被授勋首批“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吴文俊院士是我国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开拓先驱,他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四届和第五届理事会指导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院士在自动推理、符号计算、拓扑学、中国数学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他开辟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形成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中国原创的学科,他对拓扑学中示性类、示嵌类理论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提出的“吴方法”、“吴公式”在国际学术界广赢赞誉、影响深远。吴文俊院士提出的数学机械化和脑力劳动机械化已成为我国和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他的数学机械化思想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智能CAD、图像压缩、机器人、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诸多科学与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