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指南丨一粒种子从空间站“留学”归来
距地球400多公里的太空
来自陕西米脂的小米种子
在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环境中发生基因诱变
借助航天农业应用技术
抵抗退化危机
已完成第七代地面选育试验
中国是种子需求大国
优良种子可以贡献粮食增产量的45%至50%
自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中国航天育种
能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太空条件
生成抗病、高产新品种
航天农业应用技术
融合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多学科
是当之无愧的前沿技术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质太空种子
正努力攻克盐碱地种植等难题
也沿着“一带一路”走进巴基斯坦等国家
来自太空的力量
为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增添新元素
也给全球民众带来福祉
推荐阅读
前不久,我国成功回收“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甘肃省天水市5万多粒马铃薯实生种子,结束近半个月太空“旅程”回家啦!农科所工作人员迫不及待分拣种子,准备开春种下
2025-01-22
2025年1月11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南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暨航天搭载种子返回交接仪式在南县举行
2025-01-14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电子加速器育种平台启动仪式在湖南浏阳举行
2025-01-08
实践十九号卫星航天种子交接仪式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五一村委会举行,这批经历“上天”遨游后的“太空种子”,在交付后,即将开始一段新的“入地”旅程
2025-01-03
中广核技近年来围绕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总要求,聚焦电子束技术在育种、保鲜、灭菌等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在全国推进“科技+农业”项目
2024-12-31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