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析技术助力微藻中磷的机制研究
磷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和制造业。全球范围的磷储量短缺问题,促使再生磷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关注的焦点。微藻是富营养化的主要产物,其中约10%的干重生物量由营养物质氮和磷组成,从微藻中回收磷,在控制环境污染和养分循环利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开发了微藻细胞破壁释放磷和镁改性水热炭吸附磷的集成技术。首先,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探究了微藻细胞破壁与磷释放的最优条件;然后,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考察了镁改性水热炭吸附磷的机理,初步证明了吸附产物富磷水热炭具备作为新型肥料的替代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碱性物质(NaOH)和氧化剂(H2O2)添加的水热处理,微藻细胞破壁释磷效果最佳,可以达到90.5%;镁改性水热炭对磷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模型,318K时吸附量可达到89.61mg/g。由于产物富磷水热炭具有富含镁元素和磷元素的特性,后续研究将进一步考察其生物学效应和农用潜力。
推荐阅读
由ALICE合作进行的新测量显示,在质子-质子碰撞中,粲夸克形成强子的方式与基于电子对撞机测量的预期大相径庭。
2021-06-11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团队等离子体破裂物理课题组在破裂物理、逃逸电子和破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等上。
2021-06-10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3组团队,在Fe掺杂的MnNiGe合金中,利用中子衍射手段,首次解析出了无公度圆锥螺旋磁结构,并利用此磁结构关联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获得了巨大负热膨胀
2021-06-10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美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NEEC)现象,因受复杂γ(伽马)本底影响,测量的激发几率可能被显著高估。该研究推荐利用次级束流装置在低γ本底环境下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相关研究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的“Matters Arising”栏目上。
2021-06-08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于2018年建成。CSNS的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或反角白光中子源,简称Back-n)是一台高性能白光中子源,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前列,尤其是其距中子产生靶等距离的中子流强是国际上最高的,覆盖能区范围和中子飞行时间测量的分辨率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21-06-05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