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机组内部结构气温闷热、水箱作业空间密闭狭小、技术难点多,成本管控压力大。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中核二二昌江核电项目部技术团队积极响应中核集团“数字化建造、模块化施工”理念,不断加大技术攻坚,创新研发了一种新的不锈钢水池施工模式和不锈钢-混凝土结构模块施工技术,并在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内部结构成功应用,实现了工效显著提升和安全质量的全面强化。
该技术是核电行业内首创,填补了国内不锈钢混凝土结构模块施工的技术空白,荣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电工程建设五新技术成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简化流程,提高工效
“华龙一号”内部结构的水箱施工建设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按照传统的施工逻辑,需要在已经建好的水箱四壁内搭设脚手架、铺设模板,之后在22.8米的空间内进行不锈钢覆面顶板焊接和拼装,当顶板与四壁的钢筋接口严丝合缝,才能进行固定并绑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使顶板与四壁融为一体,水箱施工才算完美落幕。在这一过程中,搭设脚手架不仅耗力耗时,还存在安全风险,为了提高工效,项目部技术团队积极优化工法、理顺施工逻辑,创新采用不锈钢-混凝土结构模块施工方法,在外场整体预制不锈钢覆面楼板,浇筑完成后整体吊装到水箱壁上,地表平面施工不需搭设高危脚手架,不锈钢覆面焊接、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作一气呵成,相比传统施工方法,开阔地作业施工成型效果更好、质量更优、操作更便捷,整体施工效率显著提升。
数字应用,提高精度
脚手架拆除时属于受限空间作业,导致材料使用周期延长,周转效率低且材料倒运成本高,从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对此,项目部技术团队突破传统的技术瓶颈,转变了施工模式。
传统水箱施工中,弧形顶板水平钢筋与墙体立筋相互交错,吊装就位难度大。为了提高施工精度、一次到位完成吊装,采用了BIM技术对吊装工作全程模拟,1:1还原墙体预留插筋排布,避免钢筋碰撞,结合三维扫描仪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置实现毫米级的精准调整。这种精准建模和扫描技术不仅提高了钢筋绑扎的准确性,也减少了因安装错误导致的返工。模块化施工技术的创新与BIM、三维扫描仪的结合,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施工方案,还解决了传统施工模式下复杂工序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水池底板施工提前完成,缩短穹顶吊装主工期20天左右。
安全第一,降低风险
按照传统施工方式,水箱顶板施工需借助内部搭设的脚手架完成,一旦顶板浇筑完成,水箱会变成一个密闭空间,此时只能通过顶板预留的小洞口将拆除的脚手架运出。施工人员在水箱空间内既要避免高空坠落风险,还要时刻留意密闭空间含氧量。海南常年高温,封闭后的水箱如同蒸笼一般,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拆除脚手架,对施工人员的体能和技术本领是极大的考验。
为避免安全风险,项目部技术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楼板免支撑施工技术,通过在楼板下方设置混凝土牛腿作为支撑,避免了传统高空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然后在地面完成顶板施工,使预制顶板整体吊装,一步就位,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下一步,中核二二昌江核电项目部将继续践行“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加大技术创新,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核电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铸就“国之重器”,为国家核电事业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