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团队首次测量了两颗中子星合并后产生的辉光中的物质温度,并观察了原子核和电子形成原子的过程。这一发现使得确定这一极端事件的物理性质并解释比铁重的元素的起源成为可能。
2017年,天文学家记录了AT2017gfo事件,该事件是两颗中子星合并的结果。这种罕见的现象被称为千新星,伴随着大量能量和物质的释放,是研究核合成过程(质子和中子形成新核)的理想“实验室”。
回想一下,在两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中子星合并期间,在双星系统中观察到了千新星。这些天文事件期间发射的能量可能比新星(光度突然增加约 1000 至 1,000,000 倍的恒星)发射的能量高出 1000 倍。千新星还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引力波和比铁重的元素。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明亮的宇宙灾难 AT2017gfo 导致形成了一个以光速约 40-45% 的速度膨胀的火球。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千新星的亮度堪比数亿个太阳的亮度。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Albert Sneppen领导的团队收集并分析了AT2017gfo世界各地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涵盖合并后0.5至9.4天的时间段,并跟踪化学千新星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研究小组指出,其中一项关键发现是在合并后 1.17 天突然出现了一条波长为 1 微米(光学范围内电磁辐射的波长)的谱线,表明存在重元素,例如千新星发射中的锶 (Sr II) 和钇 (Y)。
在这种情况下,锶光谱特征出现的时间对应于基于局部热力学平衡模型(即系统的体积(质量)元素内的平衡)的预测,这证实了观测到的发射温度与电离之间的对应关系温度。事实证明,后者在各个方向上几乎都是相同的,差异不到百分之五。这意味着中子星合并过程中发生的过程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对称。
由于中子星合并被认为是比铁重的元素(包括金和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实时观察这些过程的能力使得现有的核合成理论能够得到测试和完善。因此,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千新星排放动态和重元素形成条件的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