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生态影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立足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国家战略,面向有效控制与科学评估核电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需求,针对核电生态环境影响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项目围绕核电站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估展开,构建了生物的解剖学剂量模型;提出了核电候选厂址生态转移参数的测量方法;获得并通过实验模拟验证了不同海域中典型生物的温升影响及排放温升限值参数,提出核电厂温排水温升控制标准建议;得到了我国核电链温室气体归一化排放量。其中多项研究是国内首次系统开展,部分研究为国际首创,已形成一部专著和十余篇SCI、EI等学术论文;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成果被中国工程院、法国国家技术院、法国科学院《中法核能报告(二期)》引用,对推动核领域科学技术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手部皮肤剂量当量率仪设备
“手部皮肤剂量当量率仪”项目围绕超铀核素低能X/γ射线测量的难题,突破了弱信号的测量关键技术,使探测器的能量探测下限达到8 keV(千电子伏特)。探测器采用可穿戴式设计,探头部分尺寸仅20mm×10mm×5mm,实现了小型化和便携性,解决了在操作手套箱时,手部空间小难以放置探头的问题。研制的手部皮肤剂量当量率仪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并在相关场所应用。
锶-90快速直接测量装置
“极低放污染土壤中锶-90快速直接测量技术”项目针对核设施退役治理过程中的现场测量难题,突破了复杂β、γ射线中锶-90的甄别等关键技术,研制了以多层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为核心的锶-90直接测量装置。该装置实现了自主移动、定位、检测、数据分析及远程传输,每五分钟测量时间内对锶-90的探测限达到0.1 Bq/g(贝可/克)。该成果已用于放射性污染土的快速分类检测,效果良好。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19年,由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设立,用于奖励辐射防护领域的科技成果。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至今原子能院已荣获9项科技奖励,后续将进一步策划高质量辐射防护类科技成果,在该领域展现原子能院科技创新实力。(文/科技信息部 王虹宇、安全所 张燕齐 图/安全所 肖思敏、放化所 宋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