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地球的氧气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新研究提出了新观点

2020-02-26 19:51          同位素 核分析技术 核分析技术

中国核技术网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并不需要“呼吸”氧气,但是大气中如果没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氧气,早期生命除了绿藻也就剩不下什么了。传统观点认为,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约于距今24亿年前在地球上站稳了脚跟,这几乎占这颗星球历史的一半时间。然而新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却对这一“大氧化事件”的姗姗来迟提出了挑战。

一直有研究人员相信,氧气在30亿年前便已出现在地球上,但是2000年,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地质化学家JamesFarquhar发明了一种与硫同位素有关的非常棒的技术,将这一大氧化事件的发生年代定格在距今24亿年前。在一个化学反应中,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这些变化依赖于同位素的质量。然而Farquhar发现,在距今24亿年前,3种硫同位素之间的同位素变化却不依赖于同位素的质量。就像人们所知道的那样,这种非质量分馏(MIF)只有在无氧大气中进行太阳紫外辐射时才能够实现,同时MIF硫在距今24亿年之后便消失不见了。

然而理论学家最近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MIF硫还可能存在于炙热的固体蛋白质中。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大学公园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质化学家HiroshiOhmoto和YumikoWatanabe尝试着调查了这种可能性。他们和Farquhar——主要负责完成关键的同位素分析工作——报告说,在模拟地球早期更为猛烈的温泉条件下,两种氨基酸能够非常少量地产生MIF现象。研究人员在4月1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篇论文在一段措辞谨慎的结论中提出,新发现的反应模式又重开了地球早期氧化的时间问题。如果无氧大气并非MIF硫的唯一来源,那么氧气很可能在MIF信号消失之前便已存在于地球的大气中。Ohmoto强调:“这至少是一种我们应该加以考虑的可能性。”就个人而言,他说,“我认为我们取得的这些发现符合了我多年前说过的话”,即氧气的出现要比人们的估算提前了数亿年的时间。另一方面,Farquhar依然认为,MIF信号的消失“更有可能”标志着大气中的氧气出现的最早时间。

其他许多专家则倾向于支持Farquhar,他们指出,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太小了——仅仅占在地质记录中发现的MIF总量的10%,并且对于温泉反应为何在距今24亿年前突然中断也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美国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地质化学家ShuheiOno指出:“我认为这一时间(距今24亿年前)依然很有可能是大气中的氧气的起源时间,因此当前有关早期无氧大气的概念依然站得住脚。”

(中国核技术网 责任编辑:杨洋)



推荐阅读

ALICE发现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粲强子化有所不同

由ALICE合作进行的新测量显示,在质子-质子碰撞中,粲夸克形成强子的方式与基于电子对撞机测量的预期大相径庭。 2021-06-11

破裂物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团队等离子体破裂物理课题组在破裂物理、逃逸电子和破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等上。 2021-06-10

中子衍射研究:一种新的自旋结构及巨压磁效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3组团队,在Fe掺杂的MnNiGe合金中,利用中子衍射手段,首次解析出了无公度圆锥螺旋磁结构,并利用此磁结构关联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获得了巨大负热膨胀 2021-06-10

近代物理所研究者指出近年报道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现象或被高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美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NEEC)现象,因受复杂γ(伽马)本底影响,测量的激发几率可能被显著高估。该研究推荐利用次级束流装置在低γ本底环境下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相关研究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的“Matters Arising”栏目上。 2021-06-08

中国散裂中子源初期核数据实验结果引人注目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于2018年建成。CSNS的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或反角白光中子源,简称Back-n)是一台高性能白光中子源,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前列,尤其是其距中子产生靶等距离的中子流强是国际上最高的,覆盖能区范围和中子飞行时间测量的分辨率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21-06-05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