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对福岛环境样本中的放射性铯原子进行了直接成像,为核废料管理和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
福岛第一核电站(FDNPP)核灾难发生 13 年后,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成就:他们首次成功地对环境样本中的放射性铯(Cs)原子进行了直接成像。
由日本、芬兰、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开创性的分析,对受损的国防核电站反应堆排放的材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日本面临的挥之不去的环境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挑战的重要见解。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辉绿岩的结构模型和使用 MacTempas 模拟的 HAADF-STEM 图像
CsMPs 中富含铁的辉绿岩的高分辨率 HAADF-STEM 图像
图像中的铯原子呈现为亮点(图像中的圆圈)。该结构中约有一半的铯原子具有放射性。放射性铯原子以前从未在环境样本中成像过。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发现不仅仅是放射性铯原子的成像,还揭示了辉绿岩的形成,以及 Cs 在 FDNPP 反应堆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分布。该研究明确证明了一种新的铯出现与 FDNPP 反应堆排放的材料有关。在 CsMPs 中发现含 Cs 的多孔石可能意味着它也残留在受损的反应堆中,因此,现在可以在反应堆退役和废物管理战略中考虑它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