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举办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BRIF)第一届用户研讨会,旨在交流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运行现状及用户需求,并向全国征集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计划,共同推动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及我国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发展。
实验室主任柳卫平研究员、副主任陈东风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湖州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及原子能院等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名核物理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原子能院崔保群研究员、王友宝研究员、林承键研究员,分别介绍了BRIF装置运行现状、后期发展规划,以及采用BRIF装置提供的Na-20、Na-21、Na-22放射性束开展的ISOL能区和串列能区的物理实验情况。与会人员对BRIF取得的进展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对未来在串列实验室开展实验形成了共识。
北京大学杨晓菲教授、原子能院郭冰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苏俊教授、中山大学袁岑溪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在BRIF开展激光谱学、核天体物理、裂变产物衰变测量等领域研究的实验构想。以上构想为落实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进一步对外开放、培养人才和聚焦后加速放射性束的重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会议还就BRIF装置ISOL能区和串列能区后期实验规划进行专题讨论。北京大学叶沿林教授强调,物理用户应根据BRIF现有运行条件,精心谋划物理实验,尽快拿出科研成果、打造品牌,让BRIF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知名ISOL型放射性核束装置,同时结合ISOL放射性核束装置的国际现状积极发力,起到引领的作用。
通过学术报告交流和专题讨论,专家们加深了对BRIF装置及其运行现状的了解,对BRIF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纷纷建言献策,制定了BRIF近期和远期实验规划。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原子能院及核物理所将会在场地、经费、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努力,改善BRIF的运行环境;培育、打造一个强有力的BRIF物理用户群体,互帮互助,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支撑BRIF发展,通过BRIF引领ISOL型装置的国际交流,助力北京ISOL项目早日立项。
会上还举办了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柳卫平、陈东风共同为北京大学杨晓菲教授颁发了聘任证书,聘任杨晓菲为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和核物理所的客座教授。杨晓菲于近期获得了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在中国工作的核物理学者。
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即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2015年5月首次产生放射性核束K-38.2018年6月完成了首个ISOL能区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2019年10月完成了首个串列能区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是原子能院建设的四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国内唯一的ISOL型放射性核束装置。该装置提供的中短寿命放射性核束可广泛的用于核结构、核数据测量等核物理研究领域,也可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生物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