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5日,第三届核电数字化博士生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举办,南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邹树梁对我国核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邹树梁长期从事核设施退役与治理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能战略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他表示,中国核技术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关于核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射线产生装置研究、同位素技术研究、探测器技术研究、辐照技术研究和核能技术研究五大方向。邹树梁介绍,中国核技术应用发展空间很大,预计2025年可达万亿元市场规模。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应用产值占比超过50%,医用核技术产值占比约20%,发展相对成熟。
邹树梁表示,我国核医学技术经历了1989-2006年的初期发展阶段,现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自2007年起,中国放射性药物市场逐步扩增,中核高通、南京安迪科、成都云克等企业在放射性药物领域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医院积极开展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扩充了核医学行业的药物市场化储备。到2018年,行业持续向好发展,核医学下游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的科室已经达到972个。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目前我国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制备的研究堆共有5座,医用同位素需求量以每年5%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医用同位素市场规模在2亿至3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增加至10亿元左右。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核医学行业在放射性药物的种类与批准上市的品种方面差距明显。”谈到我国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时,邹树梁讲到。
他表示,2017年,全球放射性药物销售额达45亿美元,美国占比38%,欧洲占比24%,而中国占比不足8%,这与中国经济体量严重不符。以99mTc为例,其母体核素99Mo2017年全球用量为50万居里,美国年用量20万-30万居里,占比超过50%,而中国年用量仅为2万居里,占比3%。
邹树梁认为,中国核医学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优势。放射性药物使用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地区,超过50%的PET-CT设备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在放射性药物(尤其是正电子药物)研发、制备和应用方面有地域优势,并有望借助此优势带动规模提升。
他直言,目前我国放射性药物用量与经济体量不符,未来区域优势将带动体量规模提升。中国核医学的市场渗透率低,2017年,中国核药人均支出为3.2元,而美国人均支出为56.5元,是中国的17.6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放射性药物使用率较低,市场还有超10倍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