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九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原子能院长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召开。
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主持,原子能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杨红义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詹文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柳卫平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兰州分院,中国空间技术科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原子能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5位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委员出席会议。原子能院工会主席李立强,各职能部门、核技术综合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以及实验室班子成员等60余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
杨红义在致辞中表示,35年来,实验室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发挥国家级实验室的创新引领作用,为国家基础研究以及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科学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原子能院高度重视核物理基础研究,将通过一系列举措给予实验室重点支持。希望在各位专家的关怀指导下,实验室能够充分发挥基础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会议特邀詹文龙院士作题为《HIAF+CiADS进展-2023》报告,着重介绍了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两个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以及基于两大设施的核科学研究与思考。
实验室副主任郭冰从年度工作亮点、加速器运行情况、科研工作进展、学术交流合作、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实验室2023年度工作,并就上一年度学术委员会建议落实情况、2024年度工作计划进行汇报。
学术委员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本年度取得的各项业绩,并在随后召开的内部束流评审会上审议并通过了2024年度束流时间分配方案。与会委员围绕进一步优化实验室束流利用方式、突显基础研究特色、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2024年实验室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实验室副主任焦学胜主持优秀用户评选,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的用户代表汇报了基于串列实验室平台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经投票,山东大学核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诱变育种团队最终入选,马余刚院士为优秀用户颁奖。
会后,与会专家们参观了串列加速器、超导直线加速器及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等科研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