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西南科技大学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传出欢呼与掌声。
实验室里,只见火红的熔浆从出料口汩汩流出,晶莹致密、均匀无气泡的玻璃体冷却转形而成……一台中低放废物玻璃固化实验室电熔炉在这里诞生。
实验室成功通过试验生产出模拟核废物玻璃固化产品,标志着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玻璃固化技术与工艺研究实现了零的突破!
放射性废物处理是核能安全利用的最后一环。在1000℃或更高温度下,将放射性废物和玻璃原料进行混合熔融,冷却后形成玻璃体,从而实现放射性核素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有效安全固定。 这种将放射性废物与玻璃体混合的过程,就是玻璃固化。
因其具有高度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长期以来一直被国际核监管机构视为放射性废物的理想处理方法。
一年前,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乏燃料后处理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的技术攻关单位之一,积极组织试验场地、研发人员等开展技术研发工作,成立了一支由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王孝强教授担任负责人的技术攻关团队。
“一年来,课题组查阅了近五千篇文献,前后试验了数百次,才完整系统掌握了国际中低放废物玻璃固化先进配方的组成设计、废物组成-结构-性能的构效相关关系、玻璃固化工艺技术和玻璃固化熔炉设计等重要技术。”王孝强教授说。
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论证和验证,这台结构紧凑,流场、电场、温场配置高效合理的陶瓷电熔炉试制成功, 其熔化率最高121kg/d,产出的模拟废物玻璃均匀、致密,无结晶、无气泡,安全稳定性高,中低放废物氧化物包容率高达26.0%,可有效实现废物最小化,完全可用于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对中低放废物玻璃固化的处理需求。
其 可加工性和产品性能可与国际最先进的低活性废物玻璃产品相媲美。
中国核电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该技术成果进行了验收,表示该成果已突破相关技术难题,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目前,项目团队已与企业建立对接意向,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产业化应用,打开我国中低放废液安全处理和处置新的大门。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记者:鲁文林 何茂松
责编:曾秀云
校对: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