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天对核电厂防震减灾、核电厂消防救援、核设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宣传,还对福清核电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向他们提出薄弱点和修改建议。”潘蓉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核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让她当时无暇顾及获奖一事。
从事工作36年来,潘蓉助力我国核安全事业结下一颗颗硕果。她是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厂址与土建部主任,也是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电厂厂址与构筑物安全分析及评估团队的负责人。作为队伍的“指挥官”,她带领最初几乎为工程经验零起点、刚出校门的“80后小班组”,逐步成长为专业配置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正规军”。
此次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不仅是潘蓉自己的荣誉,也是对这支守护国家核安全队伍的肯定。
以身作则,培养创新团队
回想起获得荣誉这一年的工作,潘蓉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她来说,敬畏核安全工作是她一直以来坚守的信条。2011年团队成立之初仅有5名员工。虽然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刚刚踏出校园,没有核设施领域的工程经历,难以承担当时繁重的核安全技术审评工作。为了带好这个新生团队,潘蓉教导他们:“要敬畏核安全,审评工作马虎不得,提出问题要严谨细致;要脚踏实地,深研专业,争取成为某个方向的专家。”
教导不仅体现在言语间,更体现在行动上。针对业务能力提升,潘蓉分批次派遣年轻技术人员到核电设计院培训学习;邀请资深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结合审评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潘蓉的带领下,团队形成了刻苦学习、追求卓越的良好工作氛围。团队成员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届学术交流中一举摘得一等奖和二等奖两项大奖,多年来累计获得3次一等奖和多次其他奖项,在核电厂核岛厂房结构的动、静力有限元分析计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团队“指挥官”与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长期从事核设施建(构)筑物安全研究的基础上,潘蓉针对先进核电工程建设的重大需求,率领团队通过设计理论创新、施工技术攻关和实际工程应用,成功牵头并联合国内高校、研究院所、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共同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大型模块化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创立了我国核电站大型模块化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从材料、设计、施工到质量验收的全套标准体系。
增强攻关能力,创新研究成果
潘蓉对我国核安全工作的贡献不仅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还体现在创新成果之中。
核电厂址是国家保障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战略实现的必备稀缺资源,正确选址是确保核电安全的第一关,核安全有关构筑物更是核电厂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专家型”带头人,潘蓉带领团队始终奋斗在业务第一线,紧密跟踪国际前沿技术热点。“核安全相关钢板混凝土结构抗震技术研究”“大型商用飞机恶意撞击问题的研究”“中国沿海核电建设场址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核电厂外部事件安全裕量评估”等国家和省部科研课题,都离不开她的申报参与,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项目的推进,需要细心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进行大型商用飞机撞击影响研究时,需要建立用于撞击分析的大型商用飞机有限元模型,模型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对于分析结果影响非常显著,如何获取可靠的材料一直是让潘蓉发愁的难题。“一次出差乘坐的飞机在跑道滑行时,机场远处隐约可见的飞机维修厂房让我灵光一现。”潘蓉告诉记者,在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家的协助下,通过反向建模,得到精准的飞机和发动机有限元分析模型,顺利推进了研究进展。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形势下,核电作为替代能源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核电厂址有限的情况下,厂址安全评价面临的问题愈加复杂。对于潘蓉和她的团队来说,此次获奖也带来了莫大的鼓舞。“我会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立足本职,放眼未来,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做好核安全技术支持工作,为我国核能安全稳健的发展保驾护航。”潘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