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范桥辉研究团队研究了云母矿物风化和RCs吸附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模拟了云母矿物和铯(Cs)吸附的三种典型反应体系,即(1)云母矿物先风化,后吸附Cs;(2)云母矿物先吸附Cs,后发生风化作用;(3)云母矿物风化和Cs同时发生。科研团队重点考察不同反应体系中云母矿物结构和Cs的吸附形态的变化规律,阐明了云母矿物结构稳定性与Cs吸附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云母矿物风化和Cs吸附的微观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研究结果表明,风化作用和Cs吸附的先后次序显著影响Cs的吸附量、微观吸附形态和云母矿物的结构稳定性。相比于新鲜云母矿物,体系(1)中Cs的吸附量有所下降,而体系(2)和(3)中Cs的吸附量显著增大。无论风化和吸附的顺序如何,风化作用可促进云母矿物产生更多的强亲和力位点,提高Cs在云母矿物表面的强吸附态比例,降低Cs的迁移和转化能力。Cs在云母矿物层间结构的吸附,可诱导层间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塌陷(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显著提升云母矿物的耐风化能力。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RCs在云母类矿物表面的吸附理论,为区域放射性污染治理和防控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actions between micaceous minerals weathering and cesium adsorption为题,发表在《水研究》(Water Research)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云母风化与Cs吸附相互作用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