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国体检的热门项目,提起PET/CT,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人们希望借助这种“超级武器”,更早、更精准地发现疾病。记者日前探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ET/CT医学中心了解到,一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端PET/CT已经正式运转将近两年,开展了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功能评估等分子影像学检查2000余例,同期升级的核素病房已开展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治疗300余例,极大地提高了对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其中,合成并利用11C-PIB显像剂诊断阿尔兹海默病,在东北地区尚数独一份。国内多位知名核医学专家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拥有如此高标准、高硬件水平、设备先进、环境好的核素病房的医院并不多,大医二院正向全国一流核医学中心迈进。
分子影像检查技术 贯穿肿瘤诊治全过程
如今很多肿瘤都能在超声、CT中被早期发现,但是良还是恶?是原发还是转移?如何分期分级?却无法通过一张片子确定。日前,57岁的王先生体检中发现肺部肿瘤来到大医二院就诊,原本只想做PET/CT,没想到还发现了极细微的肝转移。
大医二院PET/CT医学中心、核素病房主任于璟告诉记者,临床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相比其它检查手段,PET/CT能在器官已发生局部病变,但组织结构和形态没有变化前,更早、更精准地发现。“由于大部分肿瘤细胞会比正常细胞吸收更多的氟代脱氧葡萄糖,因此,为患者注射如18F-FDG等显像剂后,医生就可以很精确地发现代谢特别活跃的区域,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目前,PET/CT被认为是最精确的查癌手段。常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与再分期、治疗前后疗效评估、肿瘤转移灶的全身监测、寻找肿瘤原发灶、引导穿刺活检及指导放疗靶区勾画等。对于治疗后的患者,PET/CT可用于手术、放疗或化疗后的复查,看有无残余肿瘤组织,鉴别肿瘤复发与坏死等,其作用贯穿了肿瘤诊治的全过程。
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可以一锤定音
作为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帕金森没有确诊办法,往往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于璟介绍,患者脑内往往有神经递质改变,可以利用11C-PIB显像剂与人脑β-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诊断。中心成立至今已为百余名走路不利索、经常手麻、反应迟缓、爱忘事等症状的患者进行了PET/CT检查,确诊或是排除了阿尔兹海默病,这对其今后神经内科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对于帕金森病的患者,利用11C-CFT及11C-RAC分子探针,可准确的完成早期诊断。
此外,冠心病患者发现血管狭窄就需要放支架,可事实上要不要放支架,要看患者有没有心肌缺血。“人体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临床上不少中老年患者一支血管狭窄,但同时建立了侧支循环,有的患者冠脉狭窄甚至已经超过90%,但他的心肌并不缺血,这种情况可以不放支架或搭桥。”于璟告诉记者,PET/CT可以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心脏受体功能和心肌活力等情况,评估心肌活力,对需不需要放支架、搭桥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还开展了18F-PSMA诊断前列腺癌及转移灶,18F-多巴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Na18F诊断骨转移瘤等新技术。
甲状腺癌辅助治疗不可少
近年来,放射性核素治疗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乳头状癌、滤泡状癌规范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于璟介绍,一是要清除术后残留癌细胞防止复发;二是要将手术无法清除的转移病灶进行清除;三是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随诊,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但由于患者服用碘131药水后就会变成一台‘移动放射源’,因此需要住在医院特殊的病房内,隔离观察4~5天再出院。”
然而,一道道沉重的铅门将患者与外界隔离,患者难免产生害怕、焦虑等情绪。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护服务,大医二院六间核素病房全部为单人间。病房的硬件标准参照星级宾馆,配备单独卫生间、24小时热水、有线电视、无线WIFI等设施,每个房间都配备了视频查房、家属探视、紧急呼叫系统和辐射防护设施。同时,为了保障治疗效果,病房专门为患者提供低碘配餐。而病房很多细节都是医护人员自发完善的,如图书角、留言板等,“我们希望把环境营造得温馨、舒适,帮助患者克服恐惧,顺利度过治疗期。”于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