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药物在我国的发展
放射性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者其标记药物。
初期,我国在放射性药物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慢,20世纪50年代处于萌芽阶段,初步建立了部分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标准。到了80年代,由于PET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市面上对医学影像的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多,促生了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制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也在此时用反应堆生产了18F,并人工合成了18F-FDG。
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2017年3月修订版发布),标志着我国核素药物研究、生产、经营、管理进入规范化时期,推动了核素药物的良好发展。90年代初,山东淄博万杰医院引进了回旋加速器,生产出了18F和13N正电子核素,在国内高质量地制备出18F-FDG和13N-NH3·H2O,并成功地用于临床PET显像。随后,北京、上海、广州引进了小型质子加速器,自主生产18F-FDG,供医院使用。2007年至今,大多数核素都能国产化生产,但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此后,国务院分别在2017年、2022年对《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进行两次修正,在2022年修正版的管理办法里,国家规定了放射性新药的研制、临床研究和审批,以及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进出口、包装、运输、使用、标准和检验等,是现存针对放射性药品的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促进放射性药物发展更加规范化、严格化,推动核医学的发展。
技术成熟、生产规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PET技术的发展与正电子核素制备技术的日趋成熟,诊断放射性药物发展更快,其中18F-FDG的发展尤为明显,已成为国内应用广泛的诊断放射性药物。作为符合国家GMP规范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回旋医药致力于以18F-FDG等为基础的多种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研发、规范化生产,配备了比利时IBA 的全自动化解决方案,使用IBA新型合成仪Synthera V2,形成了PET药物理化检验室、PET药物生产用热室、PET药物微生物检验室等一整条符合GMP认证的FDG生产线。所产的药物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检定研究院检测和认定,符合中国药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