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X射线影像检查的普遍应用,使得医疗照射成为全世界公众所受最大的,并且不断增加的人工电离辐射来源。X射线诊断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穿透性不同的原理,形成和人体内部结构密度相符合的影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提高疾病诊疗效果。X射线影像诊断通常包括医院相关科室的X射线摄影(如拍片),X射线透视(如胸透,胃肠造影),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CT),牙科X射线摄影(如牙片,全景机,口腔CT),乳腺X射线摄影(如钼靶片),骨密度扫描以及介入放射学程序等。
放射诊断致受检者剂量
X射线检查程序中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取决于设备的类型、检查程序的类型、患者体型和检查的身体部位以及曝光参数等因素。
通常使用有效剂量(单位为毫希沃特,mSv)来比较不同X射线诊断程序中的患者剂量。常规X射线摄影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CT扫描的辐射剂量较高。例如同样是胸部检查,一次胸部拍片检查的剂量约为0.02-0.1 mSv,而一次CT胸部扫描的剂量约为6-8 mSv,是胸部拍片的几十到几百倍;低剂量胸部CT扫描的剂量约为1.5 mSv,可以大幅降低患者剂量。医疗照射中CT对人群集体剂量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0%以上。
X射线的危害
X射线对人体的效应主要分为有害的组织反应(以前曾经称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存在一个阈值剂量,超过阈值时有一定概率会发生有害效应,且剂量愈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低于剂量阈值时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性效应主要包括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随机性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其特点是发生几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在X射线诊断领域,单次X射线检查中的患者剂量通常远远低于引起确定性损害的剂量水平,但在某些检查(如灌注CT或介入手术)中,如果同一患者的同一部位接受多次或长时间的照射,则有可能出现皮肤红斑、脱毛、烧灼感、水肿、刺痛甚至坏死和溃疡等确定性效应。
敏感人群如何进行防护?
婴幼儿、儿童、孕妇、育龄妇女等人群是辐射损伤的敏感人群。
儿童受照射后诱发除白血病以外的实体癌的终生危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得多。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接受CT检查会导致儿童患脑瘤和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应严格对儿童的诊断性医疗照射进行正当性判断(尤其是CT检查),避免不必要的CT检查,并优化照射参数,降低儿童受照剂量。
对于孕妇和育龄妇女接受X射线检查,只有在临床上有充分理由要求,才能对已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妇女进行会引起其腹部或骨盆受到照射的放射学检查,否则应避免此类照射。
对育龄妇女的下腹部检查应在月经来潮后的十天内进行;整个妊娠过程中胎儿器官形成期和胎儿早期的辐射危险度最大,受精后的8-15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对辐射敏感性最高,之后次之。非特殊需要,怀孕8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做下腹部X射线检查。
对敏感人群进行X射线检查时,应严格限制照射野,并对其非检查部位进行防护,特别应加强对性腺、眼晶状体及儿童骨骼等屏蔽防护。优化照射参数,以合理并尽可能低的剂量达到临床诊断目的。
如何减少X射线的危害?
在符合正当性的前提下,临床上适当的X射线成像检查的益处要远大于风险,对个体患者的绝对风险较小,但对群体的随机性效应风险不容忽视。因此,临床上应酌情考虑低剂量的检查程序或不涉及电离辐射的替代程序,对不符合正当性原则的,不应进行X射线检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暴露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危害带来的风险。
临床确需借助X射线检查来明确诊断时,在满足临床诊断的同时,应尽可能选用剂量较低的X射线检查程序,并始终遵循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ALARA)原则,并应避免多次重复检查。
受检者在接受X射线检查前,医疗机构应严格控制照射野范围,并为受检者配备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组织(例如性腺、眼晶状体、乳腺和甲状腺)采取必要的屏蔽防护措施,避免其受到X射线主线束的直接照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辐射暴露。建议在CT扫描中对受检者采用包裹式屏蔽防护措施。
影像诊断放射工作人员如何避免X射线的伤害?
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在临床得到应用以来,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曾经观察到早年从事临床放射影像诊断检查的放射科医生和技师皮肤癌、白血病等肿瘤风险显著升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普遍采取隔室操作后,影像诊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显著降低。但是,近年来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发现,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较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眼晶状体浑浊等放射性疾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做好从事影像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首先要确保设备和设施性能检测和防护监测满足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在防护检测合格的机房外隔室操作的医护人员是非常安全的,其所接受的辐射漏射线极低,不必担心辐射危害。而对于介入职业人员等同室操作的人员来说,则需要通过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保护眼晶状体、甲状腺、性腺等辐射敏感器官。
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在不影响照射目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照射野,优化照射条件,在减少主射线辐射剂量的同时也能达到降低工作人员辐射暴露风险的目的。
最后,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接受放射防护培训和职业健康体检,并在日常工作中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以便监测全身、眼晶状体和手足接受的辐射量是否超标。